
听雨
文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的浏览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
王蒙所指出的“浅阅读现象”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往往前一个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说,相对于“浅阅读”,“深度阅读”只属专业阅读,“深度阅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于大众来说越来越吝啬;“深度阅读”---我们为何吝啬了?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所谓“阅读现实”。
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不仅仅是普通大众,就是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样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大学首先重视是学生的自然和自由阅读 ,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在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真正的师生对话。
再看看我们身边最有可能成为“阅读群体主流”----教师阅读也不容乐观。教师感到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的很多;加上如今普遍的“考试效应、分数追求”,教师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真的很少,哪怕是自己专业方面的书籍,也是很少翻阅,读的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讲课,这被人戏称“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着昨日的故事”。不久前,张帮群学者对城乡3000名教师的读书状况调查中发现,教师不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一年能够阅读5本书以上的教师占1.2%,阅读3本书的教师占2.4%,阅读2本书的教师 占4.2%,一年没读一本书的教师竟占92.2%。一些学校老师就是平时的报纸也很少看,业余时间不是在网上打牌、QQ聊天,就是在桌上推杯换盏;学校发来的报纸、杂志原封不动地给予“回笼”,倒是便宜了那个收废纸的。。。惊讶吧?我们不禁要问:不读书的教师怎会培养出读书的学生?
学校里的阅读场所局促,阅读书籍不配套,阅读氛围与阅读环境较差等都是造成学生不爱阅读的原因。就是学校有个阅览室,也往往是个摆设,没有充分利用好可有的阅读资源;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不例外。 一些开设课外阅读项目学校,缺乏长久的阅读计划和应有的阅读指导,缺乏阅读课程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往往是“开学发下几本新书,中间唱唱阅读高调,最后翻翻前页后页”。。。就这样不了了之。因而课外阅读或同步阅读没有达到对课内阅读的补充,没有起到扩大学生阅读面的作用;“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也很难监测,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学校加强“得分学科”建设,加强数学与英语的教学,忽视母语教学。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下降,汉语学习的根基不够丰厚和牢靠,语文学习的“标准化”“试题化”“课堂化”现象严重;甚至把学习语文理解就是会做语文考题。。。
也有一些孩子认为名著阅读要一字一字地看,一句一句地啃,一段一段地想,很费劲;不如看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快捷。改编的名著有声音,又有图像,大家喜闻乐见,何乐不为?可国外有人断言:“亲近电视远离书,这是人类向昆虫的退化。”这是危言耸听吗?不是。人们稍加深思就会知道,看电视与读书有着完全不同的“滋味”:看电视时人们的自主性大大减弱,很容易变的懒惰和疏于思考;而读书时人们则积极主动,容易调动起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和寻根究底的钻研精神。在电视中人们得到的知识与从读书中得到的东西相比,读书似要深刻和丰厚得多。
因此,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还是要沉下身来“读 ”,不要放弃我们的“传统阅读”。只是一味地“读网络,读电视”-----对他们的利弊有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深度阅读”。有人说:“靠写段子,是成不了作家的 。”同样,吝啬“深度阅读”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强大
。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