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雨
文
今年12岁的鞠兴浩是山东省临沐县高湖完小五年级学生。4个月大时,不慎被严重烧伤,造成下嘴唇外翻,说话不时有口水流出,还丧失左手的部分功能。受此打击,母亲精神失常;父亲肝病恶化,常年卧床不起;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病情加重后,10岁的他用幼小的身躯支撑起整个家庭,被媒体誉为“钢铁少年”。
读着这样的报道,又一次想起了我教学的《秋天的怀念》,那开头的行文仍清晰在脑海里:“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的故事。。。
史铁生当初的坚强没有敌过漫长的岁月,史铁生童年的刚毅也没有击溃现实的残酷,所以才有着母亲的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他当初幸福着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一直到后来他都感受着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回看我们身边的鞠兴浩,他只是现实中一名平凡的小学生,他可能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那些母爱,他可能不会幸运地成为史铁生那样的“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
”,我们在习惯性地投去赞叹之声时,有没有来自心灵的震颤与思索:
--------鞠兴浩所付出的一切,早已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能一笔带过的。年仅12岁的他,如何承载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压力与重任?关爱呵护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虽然身处逆境的花朵也会努力向阳光生长,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
--------面对鞠兴浩一家长期的困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总在媒体报道之后,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纷至沓来之时,有关机构才去认真解决他们的困难?我们的儿童保护机构包括所在学校,除了夸他是“钢铁少年”授予各种荣誉外,是否给予他们更多实质性的帮助?我们社会福利部门和慈善机构,有没有尽己所能,帮助孩子早日摆脱困境与生活压力?这缕温暖阳光何时才能将鞠兴浩这样的贫困家庭普照?“钢铁少年”的坚忍形象,击中的是社会救助的脆弱。
-------“钢铁少年”的“钢铁”在于他历尽重重磨难,在于未成年人的自强不息,在于少年与命运抗争的举动,他所散发出来的人性温暖与坚忍,才如此惊心动魄,才如此清晰而准确打动公众的神经。路还很长,当我们在感叹唏嘘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钢铁少年”的钢铁般的承受力还能承担多久?我们不能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压在他稚嫩的肩上。
写到这里,耳边好像有又响起《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http://blog.china50plus.com/upload/photo/blog16/16501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