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童班”叫停的反思

(2012-07-18 05:16:22)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
   
                                                                                                                                     

                                              

鈥溕裢噔澘煲恢芙型5姆此


                                                               听雨 

 

 

      近日,安徽两所省级示范高中争相开班选拔智力超常学生。招生通知发布不到一周,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突然紧急叫停招生工作,称两校做法不符合该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有关规定。诞生仅一周的“神童班”为何迅速夭折?开办“神童班”是否存在“掐尖”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为何允许神童班开办仅一周又关闭?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招生违规就应该叫停。7月5日,合肥一中宣布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联手创办“创新人才班”,招收40名14岁以下且完成八年级学业、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高三的课程,经考核成绩优秀者将直接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学习。

 

 

     几天后,合肥八中也向“天才儿童”伸出橄榄枝,称将从本市小学应届毕业生中选拔50名左右智力超常的“资优生”开办实验班,用四年时间完成初、高中全部课程,目标瞄准中科大少年班。消息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两校的实验班、创新班被称为“神童班”,合肥八中近几天就有700多名家长前来登记,更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外省赶来,准备报名“创新人才班”。

 

 

       就在“神童班”备受热捧之时,7月12日,安徽省主管部门叫停两校的做法。依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此外,根据规定,省级示范高中不能兼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两校招生模式均与教育政策不符,因此立即叫停。

 

 

-------有“拔苗助长”的危险。神童鉴别本身就是个难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13所高校竞相开办少年班。时至今日,只有中科大和西安交大仍在继续开办。针对“神童”选拔,一些高校制定一套包括人文科学素养的笔试、心里测试在内的体系。而有关人士对此持1反对意见:“只通过几场考试就测定孩子的智商和学习能力比较危险。毕竟小学和初中成绩好,到了高中以后不在突出的孩子并不少见,过早定性有拔苗助长的危险。”

 

 

     春萌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自有其节律,人的成长亦如此,应循序渐进。人生下来就会跑,而必须先学会爬和走。这是一个常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违背自然规律与教育规律,终会受到惩罚。媒体报道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现实中究竟有多少儿童成为“早熟后很快腐烂的果实”,我们可想而知。

 

 

 

------超前教育要警惕。对超常生的选拔本身就是个试点,对超长生的选拔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很完善。选拔年龄低,大都只有14岁或14岁以下甚至更小,心智不成熟,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对未来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利于人格塑造和身心健康。特别是一些家长硬是让孩子超前学习,有意识“拔尖”,于是出现了虽能通过测试但后期学习中不理想的学生。一些专家指出:“在早慧少年的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上,也应遵循智力发展规律,过度的超前教育培养不出完整的人,切莫压榨孩子的长远潜力,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还给孩子一个无忧的童年。”

 

     莫让我们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浸染着“起跑、竞争、考试”的意识,就像一句话说的深刻:人生当然有个起点,有一条起跑线。只是,现在的这条起跑线不断前移----从幼儿园开始已经来不及,胎教中就应该做好起跑准备,甚至,在一些新婚夫妇的“造人计划”里,便有“怎样跑的更快”的元素和冲动。。。 莫让就业压力、高考压力一步步下移,直至结结实实地压在孩子及家长肩上,就社会背景而言。。。

 

 

-------不要盲目地放大“教育”实际上,我们的两所省重点名校肯定明确教育的政策,有关领导人十分清楚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要么想凭借自己雄厚的教学资源“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要么在教育发展上有所“创新”;要么惑于如今日益高涨的望子成龙的“求才求名”草根热潮。。。不管怎么说,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好的初衷不一定就办出好事;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超常教育是教育的“敏感区”,教育的一个“热点”;同时超常教育也是教育面临的“困惑”。。。

 

        我们可以把杯子当作艺术品收藏,也可以把杯子当武器使用,但不管还有多少功能,盛水仍然是杯子的主要功能。如果丢掉了盛水功能,杯子也就不叫杯子。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教育视为杯子,就会发现大家对教育寄予的期望实在太多,而这些期望往往掩盖了教育最本质功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神童”还是儿童,“超常儿童”只是人为的界定;“超常儿童”的“选拔、鉴别”本身就是个难题,至今无公认量表。。。我们永远不要忘了:教育是“促进”而不是“替代”儿童的发展;儿童自己始终是发展的主体。。。这样说来,“主管部门”倒看到了儿童发展的“主体”,也“主动”出击一会,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主动”加以保护,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幸事。

 

 

 

 

 

 

 鈥溕裢噔澘煲恢芙型5姆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