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雨
文
6月7日,在读大一的的女儿中午发来短信,说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是:“梯子不用横着放”。她问我到底是什么意思?要我帮忙给审审题。我思考片刻,蛮有信心地回复:首先是一篇议论文,单从题目看----做事应该适时、适地、适才;应灵活掌握,合理利用。。。是从这里开阔思路吧?后来我又想:是不是生活中就没有重视过“梯子”-----就像好长时间没看重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不是有人说“老师是桥,是梯子”吗?忘了“恩”----只知“横着放”!压根儿没把它当做“梯子”用,是呼唤“感恩”的一篇命题文?。。。“审题”变成“蒙题”了!我也胆战心惊地上网求证:原来安徽今年高考作文题是-----“不用时请将梯子横着放”;是个材料作文题。女儿说漏了一些意思,我的审题立意跑偏了不少,这是一个“多从安全,多从社会公德,多从生活细节”做文章的考题啊。。。
说实话,我这个参加“社会大自考”的“双本”(汉语言文学本科,政治教育本科)老考生,这个教了近30年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师也被弄糊涂了,真的无从下手,心里想着如今考试太玄乎了,考生真的太苦了。
“甩掉多余的顾虑”“忧与爱”“手握一滴水”高考作文题总是引起人们的热议。有人称好,认为如今的题目给考生的思维自由度已大大增加;有人拍砖,直言部分晦涩难懂,甚至有点“无厘头”;安徽的这个高考作文题就被网友评为“最坑爹”作文题;有人戏称高考作文都玩起了“文艺腔”+“穿越体”。。。
我们都知道,作文很重要,不仅仅是为高考。学语文的,作文写不好肯定是个憾事。从一篇作文里通常能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在语文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就像一位专家所说:“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不是太实,就是太虚。”全国卷“甩掉多余的顾虑”如果没有样板文的限定可以是个好题目;四川卷“手握一滴水”太文艺腔,甚至有点做作;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看完满脑子问号。。。
就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对“梯子”是何物,感知得太少,甚至压根儿不知道梯子“竖着放”“横着放”的基本功用与常识,又怎能调动想象去发掘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学生怎能自如的运用材料去侃侃而谈?这种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生活实际的文题真的让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
想来问题还不止这些,就像安徽2010年高考作文-----“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一些学生对诗中“菱”为何物?不得而知,理解有障,但通读全诗,凭自己的猜想,尚可挥就。我的在农村的女儿也不知道“种菱”是怎么回事?一个劲地问我,我也不好回答,凭着儿时的记忆勉强说了些关于“菱”的常识,因为这种植物现在连农村的池塘确实不多见,或压根就消失了。想来现在的学生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学校;不是家长就是老师;见多的都是课本,真的“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就是有着“菱角荷花水稻”,哪还有那个闲工夫去看,去采;更勿用说去“浅种”“深种”了?
我想,任何作文题目,不论多么偏,多么平淡,只要学生能表达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会,应该不难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题目和创作一样,也应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中的平常事,学生不会产生距离感,同时也有上升空间,有想象力的学生可以拾级而上。什么样的作文题才是好的?一要看是否简洁明了,不应让人审题上费太多的精力;二要给人以想象空间,让学生有发挥余地。好的题目诱惑你把内容带进来,必须用生命经验来诠释题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让考生将对生活和生命的想象与细节融入其中。。。要避免新八股题目,不应从考题上“设卡子”“做文章”“卖关子”。
从近几年学生写作的内容来看,一些专家指出:除了个别名牌中学,整体写作情况不太好。大部分作品都是平平淡淡,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个性化的作文很少。孩子大都学会了人云亦云,书写“保险文”,书写“高考作文体”;“程式化”“标准文”大量存在;说了好多“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新意。。。这与我们的作文评价体制有关,向我们作文的“标准答案”靠拢,与高考阅卷的“快速阅读”-----看你字写的好不好看,遣词造句是否优美,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就会在语言形式上,玩弄文辞上下功夫等;都有很大关联。
据有关媒体报道:孩子上了大学后,大学老师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们忘掉高考作文的写法,从零开始,重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思考进行阐释和表达。-----这就是对十几年的作文教学思路的“反叛”,是一次全盘“否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优劣,而不是像解剖麻雀一样,按照非常固定的思路解读文章、写文章。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首先自己是读书人,有丰富的阅读储备和较高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去启发学生,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
也就是说,能够深远影响学生的老师,往往并不一定只是会“讲”,只是会“分析课文”;而是通过课文,教授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灵性,也让孩子语文的学习有着更多的灵动。
回看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刚写作开始,从小升初,从初升高,语文学习最重视也最可怕的恐是那一篇篇作文----甚至是一篇篇“命题作文”,“框定作文”,“标准作文”。。。真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写“怕”了,写“够”了,从小就“循规蹈矩”,写起文章“四平八稳,似是满纸“文才”,确然满纸假话套话,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没有一点自个心灵的东西,没有一点个性,直至没有一丝想象与创造------完全背离“作文来自生活”,“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怎么想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心”最初的写作的原衷,总是按照我们”成人化”“标准化”去衡量,去打分,去迎考;作文太注重主题,太在乎思想,太在意修辞了。。。孩子难写的真的不仅仅是考试作文,难写的是一篇中考作文,以致最后的较量----一篇事关“人生春秋、人生命运”的高考作文!。。。从某个地方某个程度上说,我们帮助孩子演绎了“一篇作文定乾坤,一篇作文夺天下”的高考现实。。。
因而,语文教育首先应培养一个人,而不仅仅培养一个会“写作文”的人,更不是培养写上一篇好的高考作文的人。毋庸置疑,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技术性”、“工具性”应当力以摒弃,应着重加强学生的“人文追求”,从作文的命题上说,也应当更多体现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因为人的成长,首先是心灵的成长。
做到这样实在不容易,“众口难调”,“众口亦铄金”。-----事实上我们每年每个省都在力争这样去做。长久努力的结果,我们也许就跳出了“难写的不仅仅是高考生”,“难写的不仅仅是一篇高考作文”的怪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