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北宋 宣和年间,京城一个读书人,元旦夜出门游园,来到闹市中,人声鼎沸,簇拥不能前行,停下脚步、驻足张望,看见一个美少妇张皇失措,迎面走来。
读书人 就上前询问,美妇人说 :
“ 我跟着别人看灯,正好赶上人太多,走丢了伙伴,现在没地方可去了。”
读书人看她貌美, 用言语引诱
“我孤独一人在此,如果时间一久,恐怕被歹人拐卖, 不如就跟你走吧 。”
读书人大喜,挽着美妇人的手就回家了。
这样过了半年,读书人非常宠爱她,也没有人来找过。
有一天,读书人召一位朋友来喝酒,让美妇人侍酒,妇人待客非常诚恳。
过了几天,朋友又来问:
“那天晚上的那个妇人是从哪里得来的?”
读书人说:
“我用钱买的。”
朋友说:
“不对,你应该跟我实说。那天晚上喝酒时,我看见她每次经过蜡烛后面,她的脸就变了,估计不是人,一定要查看一下。”
读书人说:
“我们已经相处了好几个月, 哪有这种事情!”
朋友不能强迫他相信,只好说:
“葆真宫的王文卿法师擅长符箓,我可以和你去拜访他。如果有鬼怪,他就会说,如果没有,也没什么坏处。”
读书人觉得有理,于是两人一起去见王法师。
王法师一见读书人, 大惊失色说
“妖气极浓,可能治不了了。这个妖怪极为特别,一般的鬼怪无法与她相比。”
王法师看着一同在场的其他人,说:
“希望你们来日都能做个证人。”
在场的人无不惊恐万分。读书人也不敢像先前一样再隐瞒,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如实说了。
王法师又问道妇人平时有什么特别的爱好。读书人说:
“她有一个极其精巧的小钱匣子,经常佩带在腰间,从来不让人看。”
王法师当即用红笔画了两个符给读书人,对他说:
“你回去等她睡着后,把一个放在她的头上,另一个放在她的小匣子里。”
读书人回去后,美妇人已经在大骂:
“我托身给你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还不信任我,让道士画符,把我当成鬼,这是为什么?”
读书人急忙编造辞句隐瞒。美妇人说:
“你的仆人已经告诉我了,一个符要放在我的头上,一个符放在我的小匣子里,还隐瞒什么?”
读书人无法辩解,私下里问仆人, 仆人什么也不说。 读书人这才有所怀疑。
到了晚上,读书人等着美妇人睡觉,美妇人却点灯缝衣,一夜未睡。
读书人更感到窘迫,又跑去拜访王法师。
王法师高兴地说:
“ 这是好事,鬼魅一般也就能熬过一夜,今夜必睡。你只要依照我的吩咐,照着去做就行了。”
这天夜里,美妇人果然熟睡,读书人按王法师所说放了符。
天亮后,美妇人已经不知所踪,但其它一切照常,并没有什么异样。
读书人猜想美妇人已经走了。
过了两天,开封府派遣狱吏逮捕王法师入狱:
原来,有一家的妇人生病三年,卧床不起,临死前突然坐起大呼:“葆真宫王法师杀我!”
王法师如实将事情的前后详细的讲述了一遍,衙役将读书人和当日在场的人都找来核实,确如王法师所说。后王法师得免牢狱之灾!
王法师王文卿 是 北宋 建昌人。
【原文】
宣和中.京师士人元夕出游.至美美楼下.观者阗咽不可前.少驻步.见美妇人举措张皇.若有所失.问之.曰、我逐队观灯.适遇人极隘.遂迷失侣.今无所归矣.以言诱之.欣然曰、我在此稍久.必为他人掠卖.不若与子归.士人喜.即携手还舍.如是半年.嬖宠殊甚.亦无有人踪迹之者.一日、召所善友与饮.命妇人侍酒甚款.后数日.友复来.曰、前夕所见之人.安从得之.曰、吾以金买得之.友曰、不然.子宜实告我.前夕饮酒时.见每过烛后.色必变.意非人类.不可不察.士人曰.相处累月.焉有是事.友不能强.乃曰、葆真宫王文卿法师.善符箓.试与子谒之.若有祟.渠必能言.不然.亦无伤也.遂往.王师一见惊曰、妖气极浓.将不可治.此祟异绝.非寻常鬼魅比也.历指坐上它客曰.异日皆当为左证.坐者尽恐.士人已先闻友言.不敢复隐.备告之.王师曰.此物平时有何嗜好.曰、一钱箧极精巧.常佩于腰间.不以示人.王即朱书二符授之.曰、公归俟其寝.以一置其首.一置箧中.士人归.妇人已大骂曰、托身于君许久.不能见信.乃令道士书符.以鬼待我何故.初尚设辞讳.妇人曰、某仆为我言.一符欲置吾首.一置箧中.何讳也.士人不能辨.密访仆.仆初不言.始疑之.迨夜伺其睡.则张灯制衣.将旦不息.士人愈窘.复走谒王师.师喜曰、渠不过能忍一夕.今夕必寝.第从吾戒.是夜果熟睡.如教施符.天明无所见.意谓已去.越二日.开封遣狱吏逮王师下狱.曰、某家妇人瘵疾三年.临病革.忽大呼曰.葆真宫王法师杀我.遂死.家人为之沐浴.见首上及腰间箧中皆有符.乃诣府投牒.云王以妖术取其女.王具述所以.即追士人.并向日坐上诸客.证之皆同.始得免.王师建昌人.林亮功说.林与士人之友同斋。
点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