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瞎忙--看“虎妈猫爸”
(2015-06-02 02:06: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感 |
现代社会,躁动的灵魂、喧嚣的社会。看“虎妈猫爸”,最初看到很多自己和周围的日常生活的影子,看了几集之后,也有些看不大太下去。
普通夫妻之间、夫妻的父母之间,为了孩子闹成离婚那种样子,闹成撕破脸皮互相指责的样子,估计是不可能再坐到一起喝酒的,也亏得是电视剧,还能继续编,还能将虎妈塑造成那么正能量的好女人,居然还去拯救职场上打败自己的90后。
为了孩子,付出那么多,值得么?很多人觉得为了孩子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但是当年我和许多爸爸妈妈一起坐在女儿奥数班后排陪听的时候,我不断想的问题是,如果当初我父母教育我自强不息,教育我努力读书,最后的结果只是为了和女儿一起再上一遍小学数学英语,将我人生最好的时间投入到复读之中,自强不息的意义在何方。这样一代又一代,只是重复着奥数和英语,对于人类的进步又有何意义?
随着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于教育越来越多的参与甚至干预,学校教育被弱化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孩子们学校中在一起,共同的活动越来越少,只是互相攀比着下了课之后去什么辅导班、有多少名牌和有没有到什么地方旅游,没有真正的心灵上的朋友。
回想我们小时候,父母的工作都非常忙,老人也不会管第三代,因为不是独生子女,只要不是临近大考,父母也无暇来顾及我们。在学校里,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解决,最遗憾的是,那时候父母的工资不是很富余,要养两个孩子,我想让父母多为我买一些书,但是没有实现,这使得我工作之后,尤其是回到上海生活稳定下来之后,嗜书如命,经常大量购书,大量时间花在看书上。
自己小时候和女儿小时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所以反而给了我更多的自由空间,社会比较安静,所以孩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而女儿现在环境是喧嚣的,她的同学,父母都是不断带着孩子学这学那,孩子的选择是被动的,没有考虑自己爱好的空间,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匮乏的,没有孩子们自己解决冲突的空间,孩子们越来越缺少思考的自由。
虎妈们生了孩子之后,强行挤入孩子的世界,孩子们的天空充满成人的雾霾。
这些年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结果却是相反的,越走越狭隘,越走越极端。
我在日本的时候,看到一本教育方面的书,谈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我们小时候大人们不断耳提面命的“注意力集中”,虽然那时候是为了功课和考试。而现在的孩子面对周围的喧嚣,恰恰失去了专注的环境,很难培养出专注的能力。
我周围的虎妈们,几点到几点上什么班,把孩子弄得像上班开会一样,最后造就的就是功利的浅层的思维,没有深入思维的能力,我自己也曾经如此,但两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先受不了了,因为我本不是一个职场上很锐利的人,我喜欢的是安静做自己事情。
人的智力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在于专注力和持续的热情,现在的教育,给不了这个。
我不是应试教育的拥护者,但是应试教育中对于数理化的做题,实际上是掌握知识最好的方式,我们的教育中缺少的是实验环境。因为教育经费的缺乏,实验器材非常匮乏,我们的实验课被一再缩水,而老师也不大注重实验。我至今记得我小时候对于生物实验的喜爱,我也记得我到了大学,物理实验课也非常拿手,让周围同学羡慕不已,但是看到同学篡改数据,拿到更高分数之后的沮丧。
我们社会缺乏的是诚实,和对于诚实的维护。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公平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追求纯粹的实事求是的结果。
有人分析虎妈们深层的焦虑,说得很有道理,在此也不想继续发挥下去。虎妈们很多是在事业上遭遇挫折之后转入家庭,开始疯狂向孩子施压,或者是因为发现孩子没有达到预期,以工作的热情对待孩子的事情。
我总以为圣经说得好,孩子是属于上帝的,父母只是替上帝代为照看。
孩子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人,谁也不能替代谁的人生,生命应该是自由的。
在孩子成人之后,无论你愿不愿意,都会离开,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枕边人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决定不再继续看“虎妈猫爸”,这是个囚徒困境,劣质纳什均衡,是个怪圈,在怪圈中寻找答案找不到的,要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跳出怪圈。
普通夫妻之间、夫妻的父母之间,为了孩子闹成离婚那种样子,闹成撕破脸皮互相指责的样子,估计是不可能再坐到一起喝酒的,也亏得是电视剧,还能继续编,还能将虎妈塑造成那么正能量的好女人,居然还去拯救职场上打败自己的90后。
为了孩子,付出那么多,值得么?很多人觉得为了孩子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但是当年我和许多爸爸妈妈一起坐在女儿奥数班后排陪听的时候,我不断想的问题是,如果当初我父母教育我自强不息,教育我努力读书,最后的结果只是为了和女儿一起再上一遍小学数学英语,将我人生最好的时间投入到复读之中,自强不息的意义在何方。这样一代又一代,只是重复着奥数和英语,对于人类的进步又有何意义?
随着父母,尤其是母亲对于教育越来越多的参与甚至干预,学校教育被弱化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孩子们学校中在一起,共同的活动越来越少,只是互相攀比着下了课之后去什么辅导班、有多少名牌和有没有到什么地方旅游,没有真正的心灵上的朋友。
回想我们小时候,父母的工作都非常忙,老人也不会管第三代,因为不是独生子女,只要不是临近大考,父母也无暇来顾及我们。在学校里,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解决,最遗憾的是,那时候父母的工资不是很富余,要养两个孩子,我想让父母多为我买一些书,但是没有实现,这使得我工作之后,尤其是回到上海生活稳定下来之后,嗜书如命,经常大量购书,大量时间花在看书上。
自己小时候和女儿小时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所以反而给了我更多的自由空间,社会比较安静,所以孩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而女儿现在环境是喧嚣的,她的同学,父母都是不断带着孩子学这学那,孩子的选择是被动的,没有考虑自己爱好的空间,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匮乏的,没有孩子们自己解决冲突的空间,孩子们越来越缺少思考的自由。
虎妈们生了孩子之后,强行挤入孩子的世界,孩子们的天空充满成人的雾霾。
这些年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结果却是相反的,越走越狭隘,越走越极端。
我在日本的时候,看到一本教育方面的书,谈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我们小时候大人们不断耳提面命的“注意力集中”,虽然那时候是为了功课和考试。而现在的孩子面对周围的喧嚣,恰恰失去了专注的环境,很难培养出专注的能力。
我周围的虎妈们,几点到几点上什么班,把孩子弄得像上班开会一样,最后造就的就是功利的浅层的思维,没有深入思维的能力,我自己也曾经如此,但两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先受不了了,因为我本不是一个职场上很锐利的人,我喜欢的是安静做自己事情。
人的智力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在于专注力和持续的热情,现在的教育,给不了这个。
我不是应试教育的拥护者,但是应试教育中对于数理化的做题,实际上是掌握知识最好的方式,我们的教育中缺少的是实验环境。因为教育经费的缺乏,实验器材非常匮乏,我们的实验课被一再缩水,而老师也不大注重实验。我至今记得我小时候对于生物实验的喜爱,我也记得我到了大学,物理实验课也非常拿手,让周围同学羡慕不已,但是看到同学篡改数据,拿到更高分数之后的沮丧。
我们社会缺乏的是诚实,和对于诚实的维护。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公平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追求纯粹的实事求是的结果。
有人分析虎妈们深层的焦虑,说得很有道理,在此也不想继续发挥下去。虎妈们很多是在事业上遭遇挫折之后转入家庭,开始疯狂向孩子施压,或者是因为发现孩子没有达到预期,以工作的热情对待孩子的事情。
我总以为圣经说得好,孩子是属于上帝的,父母只是替上帝代为照看。
孩子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人,谁也不能替代谁的人生,生命应该是自由的。
在孩子成人之后,无论你愿不愿意,都会离开,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枕边人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决定不再继续看“虎妈猫爸”,这是个囚徒困境,劣质纳什均衡,是个怪圈,在怪圈中寻找答案找不到的,要找到解决办法,首先要跳出怪圈。
后一篇:婚姻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