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爱的名义

(2014-12-18 12:37:09)
标签:

情感

分类: 随感

少年时代颇为亲近的一个叔叔,患了肺癌去世了,以前常常去他家借书,他是北大西语系毕业的教授,家中有许多古典文学,原版外文图书,在当时也是颇为珍贵,在那里找到过屈原的古本“离骚”,陆羽的“茶经”,原版丝绒紫色封皮的“简爱”,“蝴蝶梦”。一本本借来看,有的其实也似懂非懂,迷失在那些艰涩的文字中,有次借书很久没还,爱书如命的叔叔一次次上门来催要,弄得我有点难为情,于是以后不敢乱借,只是仍然眼热地看着那个神秘的小书房。

他的妻子,是中专毕业,是父母研究所的小工厂的工人,那个年代么,婚姻是怎么回事情,反正越是工人越是地位高,估计他也是“高攀”了他老婆一把,那个阿姨会打针,小时候我经常发烧感冒,一感冒就高烧40度,总是那个阿姨跑来给我打针,打针技术很好,除了她我是不肯要任何别人打针,连我爸爸也不要。有次感冒持续了两周,屁股上已经被青霉素针戳满了,无处下手,随便一碰就痛得大叫,晚上也只能趴着睡,我是打死也不肯再打针,趴在家里哭得昏天黑地,但那个年代医院只有打针,轻易是不会吊水的,结果又是阿姨过来才说服我打针。

小时候和阿姨亲近,大了以后才渐渐感觉到他们家也是家事多多。常常是听见两口子乒乒乓乓,多半是阿姨气呼呼跑到我家哭诉,然后我爸妈带着我带着阿姨去他家里劝,那阿姨是四川人,烧一手好菜,而我每每也趁机去蹭些回锅肉,麻婆豆腐。每次到她家,那叔叔一看阿姨请了人来劝,马上是躲到小书房去,无奈,叹气,最后不了了之。

高中以后,不像小时候立场是跟着嘴巴的,慢慢去他家时候感觉到叔叔的孤独,也渐渐知道两人没什么共同语言,似乎是阿姨嫌弃叔叔木讷,而叔叔觉得阿姨不可理喻。唯有他们生了一对女儿,甚是玲珑美貌,然而大丫头是人精,做事爱风光要面子,当时结婚又是排场很大,结婚离婚出国再结婚离婚,至今也不知道几次了,总之老公是房地产商,拿着绿卡,连葬礼回来也是处处要占尽风头。二女儿则老实,做着国家公务员,三口之家过着平常日子,也甚是殷实。前一阵老夫妻两还常常到二女儿家走动。

妈妈是个蛮天真又要面子的人,去医院去了几趟,听着他大女儿在那里炫耀说给她老爸买了很多补品药品,一直想接父母过去,又说什么一直想带父母出去欧洲游,妈妈完全当了真,已经听得脸红心跳,感觉坐立不安,晚上回家就电话过来,开始和我喷射着各种不满和没法按捺住的攀比之心,无奈,知道和她说她也不理解,就只能沉默。这世界上有些人天生是喜欢做演员,非要活给别人看的,连自己父母的葬礼都不放过,而你又能如何。别说妈妈本来就什么都信,爸爸老了也是变得很较真,又轻信。

可是阿姨在那里哭得已经昏死过去,这情形更是让人感觉悲伤,两个毫无交集的人,这样一起过了一生,彼此熟悉对方的生活习惯,熟悉对方的口味、姿势、说话的口音、迈步的足音,每一个细节,但是就是走不到内心,而失去的时候竟然如此悲痛。这让我觉得人生真是很悲剧,人内心对于孤独的恐惧是有多深啊,而对于习惯的依赖又是多强。

“小王子”在B-612星球遇到的小狐狸,让小王子驯养它,它每天过来陪伴王子,直到他习惯,然后突然消失,惹得他怅然若失,然后它又回来,让他欣喜无比,它对他说,这就是爱。原来感情起源于一种陪伴的习惯。如果是这样,爱是不是很荒唐,原来爱是可以制造的,可以像培养一种习惯一样培养出来。

那么阿姨这样的哭,为什么呢。是因为一种习惯的失去?是因为陪伴的失去,是因为恐惧自己今后要面对一个空空的房子,还是因为联想到自己也垂垂老矣,生命飘摇在风中。

爱是不能推敲的,爱只能感受,此时我感觉自己理性的冷酷。然而我还是忍不住去想。

失去之后,只能以怀念的方式纪念,于是许多过去的一幕幕又被想起,叔叔在大女儿考上新闻专业时候的得意,叔叔在大女儿的第一个婚礼上,永远是那个默默无语的人,永远是那种不善表达的样子,沉默着抽着烟,仿佛是个迷。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死亡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还会如此悲伤吗?

如果时间的不可逆转只是在现在的四维时空下,而在更高维的时空中,只是时空的褶皱,我们还会对于生命的消逝如此绝望吗。如果有一天,发现我们的视觉,味觉、听觉、嗅觉乃至人类的感情,都起源于一个可以重复可以人工制造的程序,死亡是game over,换一个宇宙重新开始,生命还会被珍惜吗?我不该在严肃地场合脑子掉链子,拿《星际穿越》和《黑客帝国》来调侃。可是那个已经被遗忘的佛教的教导,关于生命的表象,时时浮在眼前。

 

只是如果我们了解到生命的本质,知道人生孤独的不可避免,知道感情的虚妄,那么我们还会那么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感情的陪伴吗?叔叔的过世,倍受打击不仅仅是阿姨,还有我父母,以及和他一起那些老同事老朋友,人生仿佛是走在一个传送带上,而他们好像感觉快要到传送带的尽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在传送带上这个事实,是不是比走到传送带的尽头更加悲哀,而我们从来没有勇气离开那个传送带。

社会的老龄化日趋严重,在到处建立养老院,讨论养老问题的时候,老人的心理护理缺很少提起,到了老龄,物质上的奢华还有什么意义,保证必要的舒适已经足够,也许养老院更需要传教士,牧师或者高僧的引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4年12月18日
后一篇:如画人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