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之我见
(2013-10-10 01:31:04)
标签:
创新实践诚实杂谈 |
分类: 随感 |
都说中国缺少创新人才,有的说是教育,是思想太呆板,说中国几十年也出不了一个乔布斯。
老乔什么的且不管,我觉得中国没有创新确实是和教育和思维方式有关,但也许并非那么难去改变。
西方的教育比较强调动手,自己动手去做,有在车库里发明了苹果,发明了HP的PC,这不是只有老乔和比尔休特才喜欢呆车库里,动手制作体验是美国人的一个文化。
肥皂剧“生活大爆炸”里,他们动手制作的东西多如牛毛,身边也总是放着一些稀奇古怪而无所不有的工具。比如发出奇怪噪音以赶走怪鸟的装置,比如谢尔顿自己做的分子模型,比如Leonard的实验室里的全息图。还有那花样百出的电子游戏,街机,拼图,漫画,每天能都生活在那个立体的千变万化的世界。
是的,美国人生活在立体的三维乃至四维的世界,而我们还生活在2D的世界。
DIY,一旦动手,很多感觉就不一样了,思维就活跃起来,而且常常发现所做而后所预想区别的太大了。而我们的需求是在DIY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自然而然地出现IDEA,出现创新。有时候一开始是模仿,没有去想为什么,但做着做着,突然恍然大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举一反三,就有了新的创造。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而理论的正确与否,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始终需要验证,这就是西方的思维模式。有一门科学,叫实验物理,在中国死气沉沉,在美国的研究院却十分活跃,leonard就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而中国的教育是先灌输一些理论,让你接受,然后是做题目,实验课内容很少,我记得我以前大学很喜欢实验课,无奈只有一学期的课。实验只是举一反三,浅尝辄止的对理论的验证,而验证的理论对象也往往是非常成熟的理论,没有任何新意,不是验证或者反过来去想理论的正确性,仿佛是为了证明理论的正确而设置的。更不要提取修改数据,造假来迎合理论结果。
回想起来,其实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实验本身是很烧钱的,相比之下,在黑板上,白纸上推导一些数学公式要低成本多了,中国的学术纸上谈兵为多,实证比较少,而且还要大量依靠查阅国外文献,回想当年,我们曾经对继续做学术那样失望。
创新其实是需要物质基础的。知识面前,并非是平等的。
到日本之后,周末经常和老公两人去秋叶原逛,当时看到那么多迷你的小配件,简直有点不知道如何下手,只是觉得眼花缭乱,时间长了,习惯了,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有种欲望,好像买那些二极管三极管自己装点东西。
有一次办公室老板的好友抱着一台奇特的PC到公司来,让他装系统,那PC看起来像个发烧友的音箱,闪闪发光,那厮很是炫耀的样子,后来才知道那是他自己DIY的PC。日本是个神奇的地方,一个具有DIY精神的民族,一个喜欢know how胜过一切的人们,一个讲究逻辑到了讲究做事到了极致的国家。在来到日本之前,以为日本是个很思维固化,很没有创意的民族,来了之后,才发现日本人的微创新远远走在中国前面,从模仿开始,然后创新。
只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美国不一样,不是从0到1,而是从9到10,是为了完美,而不是为了从无到有。
创新不是一件很生硬的事情,真正阻碍我们创新的是我们是尊重事实,尊重自然规律,还是我们我们带着先验的目光做事,去扭曲实验的结果,修改实验的数据来套理论,还是去发现实验和理论的差别,然后找到原因。
如果是后者,自然而然地会尽力去找到方法解决,从而产生创新。
如果是为了真正的需要去做事,如果去想如何才能reasonable,那么创新是水到渠成的。
中国的许多东西许多事情,只要是官方的,就假,只要是非正式的,就真。
网上说某某用废料做了一个变形金刚,某某农民耗费6万,自己做了一辆汽车,某某自己做了飞机,真正高手在民间。这些不是简单的模仿,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里面的。
比较搞笑的是新闻播出的后面还有城管交警说这样不可以,违反了什么法则云云,似乎是不把人民警察和城管们的形象毁彻底不罢休。又一场政府和草民的博弈。
中国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充满一种独特的智慧,小朋友们从小写作文就知道写的和实际的不一样,写的作文是给老师看的,要编,而哥们儿的友谊是真的。
我们和创新之间的距离,也许只是一转身的距离。但是,我们什么时候愿意转身?
老乔什么的且不管,我觉得中国没有创新确实是和教育和思维方式有关,但也许并非那么难去改变。
西方的教育比较强调动手,自己动手去做,有在车库里发明了苹果,发明了HP的PC,这不是只有老乔和比尔休特才喜欢呆车库里,动手制作体验是美国人的一个文化。
肥皂剧“生活大爆炸”里,他们动手制作的东西多如牛毛,身边也总是放着一些稀奇古怪而无所不有的工具。比如发出奇怪噪音以赶走怪鸟的装置,比如谢尔顿自己做的分子模型,比如Leonard的实验室里的全息图。还有那花样百出的电子游戏,街机,拼图,漫画,每天能都生活在那个立体的千变万化的世界。
是的,美国人生活在立体的三维乃至四维的世界,而我们还生活在2D的世界。
DIY,一旦动手,很多感觉就不一样了,思维就活跃起来,而且常常发现所做而后所预想区别的太大了。而我们的需求是在DIY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自然而然地出现IDEA,出现创新。有时候一开始是模仿,没有去想为什么,但做着做着,突然恍然大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举一反三,就有了新的创造。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而理论的正确与否,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始终需要验证,这就是西方的思维模式。有一门科学,叫实验物理,在中国死气沉沉,在美国的研究院却十分活跃,leonard就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而中国的教育是先灌输一些理论,让你接受,然后是做题目,实验课内容很少,我记得我以前大学很喜欢实验课,无奈只有一学期的课。实验只是举一反三,浅尝辄止的对理论的验证,而验证的理论对象也往往是非常成熟的理论,没有任何新意,不是验证或者反过来去想理论的正确性,仿佛是为了证明理论的正确而设置的。更不要提取修改数据,造假来迎合理论结果。
回想起来,其实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实验本身是很烧钱的,相比之下,在黑板上,白纸上推导一些数学公式要低成本多了,中国的学术纸上谈兵为多,实证比较少,而且还要大量依靠查阅国外文献,回想当年,我们曾经对继续做学术那样失望。
创新其实是需要物质基础的。知识面前,并非是平等的。
到日本之后,周末经常和老公两人去秋叶原逛,当时看到那么多迷你的小配件,简直有点不知道如何下手,只是觉得眼花缭乱,时间长了,习惯了,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有种欲望,好像买那些二极管三极管自己装点东西。
有一次办公室老板的好友抱着一台奇特的PC到公司来,让他装系统,那PC看起来像个发烧友的音箱,闪闪发光,那厮很是炫耀的样子,后来才知道那是他自己DIY的PC。日本是个神奇的地方,一个具有DIY精神的民族,一个喜欢know how胜过一切的人们,一个讲究逻辑到了讲究做事到了极致的国家。在来到日本之前,以为日本是个很思维固化,很没有创意的民族,来了之后,才发现日本人的微创新远远走在中国前面,从模仿开始,然后创新。
只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美国不一样,不是从0到1,而是从9到10,是为了完美,而不是为了从无到有。
创新不是一件很生硬的事情,真正阻碍我们创新的是我们是尊重事实,尊重自然规律,还是我们我们带着先验的目光做事,去扭曲实验的结果,修改实验的数据来套理论,还是去发现实验和理论的差别,然后找到原因。
如果是后者,自然而然地会尽力去找到方法解决,从而产生创新。
如果是为了真正的需要去做事,如果去想如何才能reasonable,那么创新是水到渠成的。
中国的许多东西许多事情,只要是官方的,就假,只要是非正式的,就真。
网上说某某用废料做了一个变形金刚,某某农民耗费6万,自己做了一辆汽车,某某自己做了飞机,真正高手在民间。这些不是简单的模仿,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里面的。
比较搞笑的是新闻播出的后面还有城管交警说这样不可以,违反了什么法则云云,似乎是不把人民警察和城管们的形象毁彻底不罢休。又一场政府和草民的博弈。
中国是个神奇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充满一种独特的智慧,小朋友们从小写作文就知道写的和实际的不一样,写的作文是给老师看的,要编,而哥们儿的友谊是真的。
我们和创新之间的距离,也许只是一转身的距离。但是,我们什么时候愿意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