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跳跃的想法
(2013-10-04 08:55:59)分类: 随感 |
秋天的阳光和空气中的桂花香有种魔力,早晨躺在床上,想起了小时候的梦想:以有限的生命读无限的书。 想把三十年代的那些文人的书全部读过,想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政论都研究一遍,想学拉丁文,把西方哲学书看遍,想看英文原著的名著,想学法语、俄语然后看名著,再去那些地方,把风土人情和地理考察。
我们这个年代的旅行,不再是冒险,在事先规定的景点去踩一踩,挤一挤,不再是旅行,不是发现,而是把旅游攻略景区介绍去印证一下。
徐霞客的旅行是旅行,三毛的旅行是旅行,有夫妇卖了房产买了游艇在海上航行几年也是旅行,而我们不是。要对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非得在当地住上一阵,和当地人有些交往。而这些何尝足够,或者说目的究竟在哪里,是否知道自己要什么?与不同的人交往越多,越是感觉到人性的共通有没有。而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一方山水和历史文化政治的综合,当了解到那些不同,却又无法掰开揉碎分析出哪些因素得到哪些结果。那么旅行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是去看那过去的某些感兴趣的人的生活环境,然而时空交错,就好像一幢房子,换了太多的主人,今天的主人和过去的主人完全不同,不可能在今天的房屋中仍然缅怀过去的主人。或许一些老屋一些部分仍然散发着让人留恋的气息,然而这样的交流只是徒增惘然,靠着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已经不存在的场景,只是一些自我情绪的延伸。
所以旅行还是回到了旅游,锻炼一下筋骨,吸收一些负氧离子,找一些有趣的旅伴一路聊,吃一点不同风格的食物(可是现在好像哪里都可以吃到),然后无比疲惫地回到家里,对自己说完成了一次旅行,终于去了某个地方。一切都在既定的人生轨道中。因为这是今天的我们唯一所能做的。
中国有文化吗?我觉得有,政治复杂的地方,文化才更深厚,人性扭曲的地方,从人文的角度,才有更多积累,但是我们不敢说出口,可以象"花样年华"最后去找棵树,挖个洞,然后把脑袋塞进去说出来,但是不要到处说随便说,还可以编个故事,造个和"冰与火之歌 game of thrones"一样的虚拟王国,不过要看编故事的水平,太拙劣了一眼看出来。看看佛教的生长土壤就知道,是个逆来顺受的苦命哲学,也是这个现世的产物。
简单自由生长的国家,没有文化可言,更多的是自身的力量,和自然力量的搏斗与成长。
韩寒说的那句不错,(如果是他说的),原话不记得,似乎是说不需要去看国外的评论,只要看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体会那些词句后面的意思,才觉得有意思,确实如此。
人文学科的教育,不应当是在学校,因为学校教给的是技能,德智体美是个多么高的要求,教育能够改变的其实只是一些外在的训练,而内在的修为,只能靠兴趣和悟性,自由地在古人留下的文字和今天的研究中积累。或者在人生的积累之后,变作一种沉淀和顿悟。
如果我们把教育的定位放得不是那么高,而是更加实际,如果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多少人就业和平均薪水。如果把学术的研究环境更加开放,没有学位头衔的限制,有更多的书籍资料,让思考和哲学变作一种常态。
小时候的梦想,有些书那时候已经读过,但不甚了了,当了解了那时候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才更能体会,然而至今对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知半解。学了日语,读了一些原版的日语小说,其他语言可能学不了那么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惜人生的轨道中可以自由行走的时间并不多,就如旅行最终变成了那样的旅游。
最后想说的是:
我们有文化,但是没有思想。
我们有观点,但是没有语言。
我们有技术,但是没有创造。
我们有哲学,但是没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