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

标签:
暑期培训随笔 |
分类: 小语工作室 |
如何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
——观窦桂梅《我爸爸》随感
虽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提倡课外阅读,但是真正落实的、真正花功夫去做的老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课外阅读很重要,但是它到底有多重要,重要到何种程度,我想,不少老师应该和我一样——一直以来都是模模糊糊。就像居主任在讲座中谈到的,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三重三轻(重课内轻课外,重做题轻读书,重分数轻能力)。由于观念意识的淡薄与错误的定位,也就导致了行动上的忽视与忽略。
对于课外阅读的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我本人来说,首先是来自薛瑞萍老师的教学日志,薛老师让我真正明白了课外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都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与迫切。学语文,不是只是学好一本语文书。“如果不关注阅读,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最关键的高考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向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给教师的建议》)所有这些,都明确无误地说明了阅读的意义与重要。
在这样的理念的支撑下,我开始尝试带着孩子进行班级课外阅读。但是因为没有经验,我总感到自己的指导是无序的,随意性很大。工作中也常常感到很困惑:究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外阅读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怎样与识字、写话的有效配合?
说来凑巧,前一天教研室居文进主任为我们做的讲座就是关于课外阅读的指导,会上关于师生阅读缺失的一些统计数字让我震撼,同时他提供的一些指导策略也给了我不少启示。但是这毕竟是宏观层面的指导建议,具体落实到一本书、一个故事,还是不清楚。而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我爸爸》这一课真是一场及时雨,和前一天的报告真是珠联璧合,从语文教学的阅读指导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我爸爸》是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绘本,该作品获得国际安徒生绘本插图大奖。他采用的是超现实的绘画方法,用儿童的眼光,描绘了一个可爱、幽默,在孩子眼里却了不起的,伟大的爸爸形象。窦老师抓住绘本故事的特点,从语文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把识字、写话、观察、想象巧妙地融合在阅读中,自然无痕,不愧为特级教师。
一、做好教师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我们十分强调文本的解读,而其中一点就是教师的解读。要指导孩子阅读,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正确、深入地解读。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教师的解读有多深,就意味着他的孩子的阅读有多深。因此课外阅读指导,我们教师也首先必须做好文本的解读功夫。回想我们平时的课外阅读指导,往往是拿着一本书走进教室便开讲了,有时即使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好多东西也都是很随意的,可以想见阅读的效果。而在这一课上,窦老师的好多创意的设计显而易见是来源于她独特的视角与深刻地文本解读。如果事前她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图片,她怎么能发现画中画——小红帽的故事、三只小猪的故事、长跑健将刘易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多明戈,还有爸爸的纽扣变成的小太阳吗?她能把白云想象成汗滴吗?她能关注到语言的表达“……像……一样”、“……也……”等的表达方式吗?甚至是画面的色彩、人物的穿着和表情的细微变化吗?所以说,让孩子阅读的,我们首先要阅读,这样才能真正关注孩子,才能从课外读物中发现语文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也才能有创意的导读设计。
二、关注孩子的阅读心理。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识字不多,因此绘本故事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一类故事。据说,这是他们清华附小的必读书目。
在这堂课上,窦老师在出示绘本后,首先带着孩子阅读绘本的封面,还向孩子们介绍了作者安东尼·布朗。接着打开故事书,带孩子看第一页,让孩子说说对爸爸的感受。接着带孩子们一页一页地翻看。在这个翻看的过程中,窦老师也十分讲究阅读的艺术,她不是纯粹地一页一页地看,而是根据内容、表达的特点有意把绘本分成几组,一边看,一边用一种儿童式的语言对配文加以补充。好多时候,窦老师还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丰富故事的内容,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情动辞发,而这些又恰恰是低年级孩子最最喜欢的形式。其次,窦老师在讲、说、演的过程中,还让孩子们猜猜故事情节,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猜对了,孩子们的那种得意、自豪感真是全挂在脸上了,阅读的兴趣也猛增。还有,窦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好多次“回头”,不忘小结、比较,使孩子们对故事的内容也更为深刻。孩子们还小,不可能像我们成人一样,一下子就把那么多图都消化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融会贯通地理解。只有这样一页一页读,一边读一边咂摸,如同孩子们在郊游中一样,一边走一边游览,碰到喜欢的、感兴趣的、新奇的东西停下来驻足欣赏,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乐趣,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读书,在于一个过程。
三、铺设课内与课外的通道。
窦老师的这堂阅读指导课,不是纯粹的一般意义上阅读——她是从语文的层面来设计导读的,并在其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元素,联通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
1.读中识字。
识字还是二年级的重点。窦老师根据绘本故事语言简洁的特点,带着孩子们一边读图一边朗读配文,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本堂课上,窦老师首先利用板书的方式指导孩子识记生字,积累词汇。板书时,让孩子观看老师一笔一画地书写,不仅识记了生字,还指导了书写。例如“幽默”的“幽”字,窦老师一边写一边说,“先中间,后两边”,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书写规则,还记住了这个字。同时,窦老师在引领孩子们一页一页翻看、解读的过程中,又适时引领孩子们对爸爸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把孩子自己归纳出的词语郑重地写到黑板上。而每写完一个词语,窦老师总要让孩子们读上几遍,带着感情读,带着感受读,甚至加上动作读,通过读加深印象,进一步理解词义。可以说窦老师把板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知道,窦老师的板书还是一张故事内容的网络图,也是帮助孩子回忆故事的桥梁)。
2.读中习句。
写话也是二年级的一个训练重点,为了降低难度,课标要求低年级的写话重在培养兴趣和自信,引导孩子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对照要求我们再关照窦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导读中,窦老师敏锐地捕捉绘本配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引领孩子想说,会说,说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先用词来形容画面或者自己的感受、想法,然后指导孩子看图说话,说流利、通顺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课中好多次,窦老师在引导孩子说话时都十分注意抓住孩子语言中的问题及时鼓励、引导,让孩子能用比较规范的适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表达,使孩子学会正确、流利地表达。另外,窦老师巧妙利用配文语言作范例,引导孩子仿说,例如“……像……一样……”的比喻句式和“……,也……”的递进句式,但是这里窦老师一点也没跟孩子们讲解句式方面知识,而都是随着画面、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也都是孩子们的真情流露,也许这就是特级教师的高明与智慧。
而最后的绘本创作,窦老师设置的开放性要求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极大地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有纯粹的模仿,有仿创结合,也有独创,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展现了生动的儿童生命世界。
3.读中谋篇。
虽然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要求写成篇的习作,但是窦老师却能用形象的网络图渗透习作提纲的编写,为高年级作文的谋篇布局打下基础。这里教师只是一点,但是我想,如果长此以往,孩子们也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提纲急切领的方法自然也就学会了。另外,导读中第一幅图和最后一幅图的联系与呼应,不仅渗透了前后呼应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更使孩子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对爸爸的爱”,并且在这样的感动中使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爸爸也爱我”,这种爱的回流深深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们都不知道下课了。由此我想,我们在课外导读中是否能根据故事的结构特点进行这方面的渗透,缓步前行。
不过,虽然在这一课的导读中呈现了诸多语文教学的元素,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它轻松诙谐,它个性张扬,它温馨浪漫,它轻盈流动……孩子们的阅读是放松的、愉快的、个性十足的;表达也是无拘无束,没有丝毫的牵绊。窦老师用她的课例为我们具体生动地诠释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有效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