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硬伤不在计划

原创:羽化门
计划经济的问题不在计划,市场经济也有计划。市场经济是分散的个体自我计划自己的行动,计划经济是多数人按少数人的计划行动。
但是,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里面的人没有两样,所有人的行动是由其目的牵引的,行动是目的的手段,行动总是指涉未来而非历史,因而行动必然涉及计划。
任何可以客观观察到的行动是由无法客观预测的人之目的决定的,显然计划经济忽视了人行动的主观性,在方法论上把人的行动同石头的物理运动等同视之,不失败天理难容。
人的大多数日常行动都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他之所以做很多事情,乃是因为他在孩童时代受到训练做这些事情,因为其他人也在这样做,因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他习得了这些习惯,他发展出自动的反应。但他之所以遵奉这些习惯,仅仅因为他喜欢这些习惯的结果。一旦他发现遵奉习惯的做法可能妨碍他实现自己所欲求之目标,他就会改变自己的态度……遵奉一种完全有可能改变的习惯,也是行动。
人的行动学并不关心变幻莫测的行动之内容,而只关心其纯粹的形式和其逻辑结构。研究人的行为之偶然的和环境的因素,乃是历史学的任务。
人的行为所涉事物,是行动着的人所认为的样子。对于他之行动的意义,除他之外的人要解释这些行为意义,必须遵循行动之人的意图。如果我们试图在不涉及人的认知和计划的情况下描述人的行为,则我们就不可能赋予人的行为以意义。若不理解意义,则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就是贫乏的,不可能令人满意。
从个体行动的主观性质可以推论,宏观总量不是制定政策的恰当指南,因为构成它们的种种关系,最终不是建立在市场主体之主观认知上的。试图在总量之间确定因果关系的理论是有问题的。
从个体行动的主观性质也可以推论,资本是一种主观现象,什么才算资本,乃是由资源所有者之计划所决定的。同样一种客观物品,对一个人来说是资本,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同一个岗位,其他非人因素不变,不同的人做,效果千差万别。
在社会主义计算大论战中,反对哈耶克的新古典主义者认为,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计划委员会发现均衡价格的能力与市场是相当的,因而它也同样有能力合理地配置资源。
这一论点是以下面的看法为依据的:该委员会掌握了市场“给定”的数据,因为在完全竞争理论中,人们可以将知识视为“给定的”。哈耶克将这视为对知识性质和“给定”慨念本身的认识混乱。
在哈耶克看来,知识的这种“给定性”,完全是对主观主义的否定,因为所谓主观的这种“给定性”,完全是对主观主义的否定,因为所谓的主观主义意思就是,进行观察的经济学家要解释经济过程,首先得解释市场主体之认知。但这并不等于说,经济学家知道行为主体所了解的一切,而新古典理论却经常如此假设。
这后一种“给定”观使得计划者以为,它能获得发现均衡价格所需之知识。哈耶克的主观主义观点则认为,这样的知识不为观察者所知道,也是其不可能知道的。如果我们认识到,与经济协调有关之大量知识是主观的、“有关具体时空环境之知识”,那就不能设想这些知识可被集中于一个人或一群人头脑中。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存在之全部理据就在于,它能使人们透过价格、利润这样的主体间的信号,利用主观的知识。这些现象是供方、需方主观认知相互作用之非意图后果。
捍卫计划体制的就是因为其拒绝这些主观主义理论基础,而未能正确理解市场过程的性质。市场是创造、发现和利用那种源于个人主观心理状态之知识的过程。
主流经济学研究是在模仿物理学研究。从主观主义角度看,其问题在于,人并非原子或台球。一般均衡理论中具有决定论色彩的效用最大化公式,未为“主体”留下任何自由空间。主体不是在进行真正的选择,他们没有任何想象,他们的最大化值不过是客观数据的函数而已。这确实可以准确描述一个无摩擦台面上运动的台球之轨迹,但在主观主义者看来,这不是在描述真正的、历史的人之行为。
无数政客之所以喜欢模仿物理学研究的实证经济学,可能是因为这可以将人之自由堂而皇之的滤掉,经济问题就变成了宏观调控问题,一脚油门就起飞,一点刹车就降落。
事实上呢,一厢情愿嘛。经济的主体是有想法的人,不是牛马,驾……就走,吁……就停。信心比黄金还贵,信心不足,上蹿下跳翻江倒海都没用。信心是什么?还不是又回到了人的主观性问题上了。忽视人的自由意志,永远搞不好经济。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前一篇:读《西遊記(全二冊)》第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