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2018-04-07 21:26:3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中的第3课,《心脏和血液循环》。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几大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肺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研究心脏与血液循环,帮助学生认识心脏,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小肠吸收的养料,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的身体结构也有一定了解,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肺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心脏的构造、血液是如何循环的、脉搏和心跳有什么规律、心脏和血液循环各自又有什么作用,它们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是对心脏与血液循环这一过程,无法获得客观的感受。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获得,同时,借助科学模型、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形成知识体系。
二、教学方法: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清晰,这些内容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所以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
1.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从体表测心跳和脉搏入手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
2.利用教学媒体有选择地学习丰富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再现血液循环的路径。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测量脉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每分钟的脉搏数。
2.通过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跳的声音。
3.通过模拟心跳的活动,感觉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心脏为什么不停地跳动。
5.知道血液循环的作用,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6.知道体育锻炼给心脏带来的好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锻炼计划。
7.了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意识到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
3.意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四,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功能。
教学难点:知道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更有效地进行。为配合本课的教学,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挑选准备材料,课上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听诊器、小皮球、医院的输液管(小瓶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水槽、水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附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思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平时生病了一般需要输液,药物通过针头进入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然后又到哪里去了?(课件出示学生在医院输液的场景)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选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心脏和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营造学生较熟悉的输液场景,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基于学生的生活问题来做研究,学生兴趣高涨。
(二)认识心脏
1.(播放心脏跳动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你知道吗?
2.关于心脏你已经知道什么?它的形状像什么?能说出它的大小与位置吗?
3.学生交流讨论,发表。
6.课件出示心脏的位置图并讲解: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连接着动脉(含氧量最高)。根据医学测试,自己的心脏一般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
7.体验:让我们握紧拳头,体会自己心脏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的基础,通过让学生自己体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心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三)模拟实验,认识心跳
1.我们都知道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吗?
2.模拟实验:用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连续做20次,或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20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
4.播放心跳的视频,讲解: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5.再次体验:用医用听诊器听听自己和同学的心跳声。
【设计意图】用手反复挤压和松开皮球,有助于学生体会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在模拟实验之后,观看心跳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实验与事实间的联系,从而完整认识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四)合作探究,理解心跳和血液循环
1.提出问题:心脏不断的跳动是在干什么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3.模拟实验(教师介绍实验方法和观察注意点):学生利用在水中挤压医用输液管(在小瓶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来模拟心脏跳动,两个水槽,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可以看到红水被输液管泵到另一个水槽中。
4,展示,课件展示人体血管分布的图片,并播放人体心跳与血液循环的视频。
5.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认识心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猜想、合作、模拟、测量、观看等活动中,加深对心脏跳动而推动血液循环的理解,让学生从抽象的认知转化为直观、形象、系统的认知,有效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