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师园里的点滴记忆(一)

标签:
校园记忆馒头烟瘾惊魂 |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
孝师园里的点滴记忆(一)
我们那一届共招了4个班,应该是200人左右。不知道是按什么标准分的班,可能是年龄大小,或是学习层次,不好说。我当年不满19岁,属于中间年龄,多数学生应该在20岁上下,大小相差有好几岁的。
一群来自四面八方、城市乡村、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聚在一起,肯定有很多故事发生,下面就撷取一些逸闻趣事。
我对学校食堂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周末的大馒头,二两的,一个就能吃饱。周末留校的同学吃零餐,学校发给餐卷。星期天早上或下午返校,最简便就是买一个大馒头,啃完后喝点水就饱了。我为什么会对学校的大馒头感兴趣?一是样子很讨人喜欢,白白胖胖的,蒸开了花;二是口感好,馒头是甜味,吃在嘴里舍不得咽下;那时年轻食欲好,吃什么都香。记得还有一种正方形的大馒头,上端中间十字开花,外面是白色,里面镶嵌赭红色,应该是加了黄糖,就像是初绽的花朵。这种馒头工艺复杂一些,但味道特别,忘了价格和白馒头是否一样。
我现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上仍然坚持洗冷水脸,已经养成习惯。对于我来说,这个习惯能坚持下来是觉得有两大好处:一是早上起来洗了冷水脸感觉清爽,有醒脑的作用;二是可以预防感冒,这么多年来我很少感冒。
那时1974年的五月,农村大战“红五月”,我们班到孝泉公社好像是五大队支农,主要是帮着收割麦子。我们住在大队部的会议室,都睡地铺。晚饭后男生们就坐在室外的草坪上聊天,或躺在地上仰望星空。几位烟民坐在草地上吸烟,吸完后随手把烟蒂扔在草坪上。支农大概是一周多时间,到后边带去的烟抽完了,又不可能到街上去买。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几个烟民没有烟了显得烦躁不安。他们就到草坪上把以前扔掉的烟头拾起来(那时的烟没有过滤嘴,能剩下少部分),把里面的烟丝剥出来,用纸重新裹起来。就这种烟他们可是抽的津津有味,可见烟对他们多么的有魔力。
校园惊魂
我当时不在现场,后来听同学描述知道了大致情况。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学生中的知青,插队期间和其他知青结下了梁子,那些知青就跑到学校算旧账。第二种说法是,有学生在街上和知青发生矛盾,当时学生人多势众,吃了亏的知青就搬来同伙到学校寻仇——或许还有别的原因。
这件事的后果不是很严重,只知道一班有个男生左上嘴角的嘴唇被刀划破了。学校没有过多渲染,事情很快就平息了;这件事要是发生在当下,会是严重的社会治安事件。我对这件事之所以不能忘却,一方面是之前孝泉街上曾发生过知青抢劫的事件,一方面是联想到文革中“造反派”之间的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