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八)用电脑写作还能叫“笔耕”吗?

标签:
写作笔耕作家电脑敬佩 |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
随想录(八)用电脑写作还能叫“笔耕”吗?
年轻时我对笔耕的人是很敬仰的,因为称得上笔耕的人应该是学者、作家之类。时下没怎么看到“笔耕”这个词,也不知道还有没有配得上是“笔耕”的人。现在说起“笔耕”有种历史感,即使现实中还有“笔耕”之人,但我怀疑说他们“笔耕”是否名副其实。
“笔耕”,旧指依靠抄写或写文章等手段谋生,现泛指写作。这种称谓最初源于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到了近代用来形容作家的写作活动。“笔耕”拆开来讲,“笔”为写字工具,“耕”本义为耕种,即种庄稼。人们用“笔耕”形容文化工作者的写作,形象而贴切。在三四十年以前,中国作家或文化工作者,他们写作都是以笔为工具,在纸(本子)上书写。他们的写作,就如农民种庄稼,但创造的却是精神财富。因而人们形象地把他们的写作叫作“笔耕”。由此可以看出,在打字机和电脑没有出现之前,笔耕是辛劳的,人们常用“笔耕不辍”赞扬作家持续的写作活动。现在从事写作的人基本都用电脑了,那么还能用“笔耕”来形容作家或者学者的写作活动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用笔写作和使用电脑写作的差别。古往今来,“笔”的种类繁多,不管那种笔其基本功能都是写字绘画。现代人写字都是用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在纸张上进行。使用电脑写作省事多了,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只需敲击键盘。相对于用笔写作,电脑的速度快很多,两者差别很大。电脑写错字可以重来,而不留痕迹。遇到不熟悉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在电脑上搜索查证,很便捷。
我为什么要说“笔耕”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现在做的就是传统意义的“笔耕”,但我又怀疑自己是在“笔耕”吗?我写了一个长篇,初稿43万多字。与文友交流,也拜访了出版社编辑,他们建议缩小篇幅,最好在30万字以下。我现在利用“业余”时间,也就是在做家务之余进行修改。按以前的说法我这是笔耕吧,可我不是用笔写作,而是用电脑——尽管我打字的速度和用笔写字相差无几,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试想,若是我用传统的写作方法,40万字的初稿要用去多是纸张,且不说经济支出,这些稿纸的收捡都挺麻烦。经过断断续续的修改,应该不低于8次吧,现在稿子已降到29万字。如果是在稿纸上修改,其繁琐可想而知,修改后还要重新抄写,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这会让我望而却步!我甚至怀疑,如果我不会电脑还会写小说吗?问题来了,我现在的写作还能不能叫“笔耕”,因为我不是用笔写作,那不叫“笔耕”又叫什么?就写作情形而言,在电脑上写作连“伏案”都说不上,就更别说是“笔耕”了。因此在现代语境下,把写作说成“笔耕”就不那么形象贴切了。
由此我想到了以前的那些作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用笔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学术著作时的付出,很值得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