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想录(七)——“是人”还是“斯人”?

(2022-11-02 17:18:20)
标签:

杂谈

争论

读音

正统

民间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是人”还是“斯人”?

       

       近期网络上关于“是人”与“斯人争得不亦乐乎。起因或许是多数人印象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句子,在人教社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谁是谁非、谁正谁邪,很难形成统一认识。我之所以也要凑这个热闹,是因为我曾多次引用该句子,从未想到会有争议。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接触这个语句,而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常断章取义用“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段话激励学生。好在一般都是口头上阐述,没有板书,加之四川人说普通话“是”与“斯”的读音差别不是那么明显,所以算不上是误人子弟。在我的印象中,读他人的文章也曾多次见到这句话,似乎都是天将降大任于人也”。那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原因。

首先“是”与“斯”的读音相近,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南方人,“是”与“斯”很容易混淆。加之“斯”是平舌音,读起来没有违拗感,所以就容易把“是人”读成“斯人”。

其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取之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原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不足为奇了,既然源自于古文,那么“斯人”更具有“古味”,人们也就在有意无意之中把“是人”读成“斯人”。

第三,有先贤或文学大咖,有意无意之中在口头或文章里,说成或写成“斯人”,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第四,有正规教材或出版物中,的确堂而皇之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造成相当多人原始记忆里就是“斯人”,加之上面的三个原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就成了流行式。

    这场争论过后,对孟圣人的这句经典名言该如何对待呢?我以为:

其一,规范教材,正本清源。既然是引用典籍,就要尊重先贤。以后各类教科书都要以古籍中的原文示人,以免贻误后人。

其二,对于现实中人们对“是人”和“斯人”的认知,就顺其自然,不必计较。两者都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由此形成“正统”和民间两种模式也未尝不可。也就是说,官方坚持正统的“是人”,民间仍然流行“斯人”。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或许是思维定势所决定的。其实就是把那个字改了,孟夫子也不会计较,更何况符合大众口味。

     随想录(七)——“是人”还是“斯人”?


随想录(七)——“是人”还是“斯人”?
        (图片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