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识无力感”只是暂时的阵痛

(2015-02-25 19:20:38)
分类: 教育时评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王磊光回应道,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225日《南方都市报》)

“知识就是力量,对弗朗西斯·培根这句名言很多人都觉得颠扑不破。因为它道出了知识对于命运和人生的价值,一个人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注定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化茧为蝶,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从王磊光博士这则手记中我们却读到另外的悲凉,知识的无力感让他觉得读书之后回到家乡并不是大显身手,而是一无是处。于是,他发出如此感叹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对于每个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过高考独木桥步入社会大熔炉的学子来说,在短期内知识无力感或多或少都会有,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都处于阵痛期,有着对工作的不如意,更有着对于从学校到社会的不适应。

造成知识无力感的原因如果细细探究,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对价值评价的同质化,即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总是与金钱挂钩,赚钱多就是成功,赚钱少就是失败。而刚刚从学校毕业,相对于那些初中就工作的同学,很多人都不会是赚钱多的人。所以,在人们的眼中就是失败者,也让你顿时感觉到知识无力感。另外一方面,传统观念上“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古代如此,现代演变成“学而优就工资高”。如果每个人在高校毕业后有这样的传统观念的话,在工作预期和现实环境的对比下就注定会得出知识无力感的结论,因为很少有学生一旦毕业就谋求到高报酬职位,而往往是从最基层工作做起。

不过,如果从长远看的话,知识无力感其实只是暂时阵痛,是每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需要接受的考验罢了。在这段考验期内,有的人默默无闻,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从而实现了最终的辉煌;有的人却因为不适应社会环境屡屡碰壁,一直在既定的轨道上徘徊。其实,人生的差距往往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后天的努力。如果拘泥于知识无力感而无动无衷的话,那么知识就真的会无力,而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其中的问题,加快自身努力,洞悉自己的领域,那知识无力感早晚会从我们身边走远。

同时,知识的积累过程往往不是立即变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蕴含着量变到质变的时间间隔,更有着功不唐捐的内涵。每个人所有的知识储备可能不会在毕业后立即变成工资高的筹码,但当知识慢慢积累的时候,其实已经蕴含着巨大能量。这样的能量会在你人生未来的某个节点绽放异彩,到那个时候,连你自己也会为之震惊。(文/王传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