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着对“死亡率指标”吐槽
(2014-07-29 08:27:08)国家卫计委下发的“二、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征求意见稿,引发争议和“吐槽”。该标准拟在医院“服务质量”一节规定: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0.8%,住院手术死亡率≤1.4‰;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4.0‰;住院手术死亡率≤0.28‰。27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死亡率指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客观数据,不会导致医院拒收重症患者。(7月28日《新京报》)
“二、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属于一个行业规范,涉及“死亡率指标”却引来吐槽。如此吐槽可以理解为公共政策在征求意见稿环节必然引发的公共暂时焦虑,而焦虑的引起又多是由于望文生义引起。因为在征求意见稿中,“死亡率指标”最多是一个客观的统计数据,而非强制加给每家医院的底线。如此看来,对“死亡率指标”的吐槽来得太早也太突然,完全的因为没有解读全文而断章取义的结果。在断章取义下,公众自然担心强加给医院的“死亡率指标”会成为拒绝接受危重病人的借口。
对征求意见稿的理解是决定发表意见的基础,死亡率的高低对于一所医院以及一个手术团队来说,都可以是一个衡量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之下,如果死亡率降低就说明医疗水平和能力提升,反之亦然。但应该看到,在死亡率的统计中客观真实才是基础。而真实的基础来源于仅仅将死亡率作为一个衡量医院医疗水平和能力的标准。如此以来,医院救死扶伤的本位也就会回归,而不是为了减少死亡率而刻意进行数字造假。
一方面,关于“死亡率指标”仅仅处于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公众需要做的应该是对该意见稿通读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将“死亡率指标”变成仅仅衡量医疗水平和能力的标准而不是限定指标。另外一方面,单纯吐槽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骂街”,甚至还会误导公众对意见稿的理解,从而混淆视听。如此以来,征求意见稿非但不会实现充分征求民意的效果,反而导致尚未出台先被谴责的命运。(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