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特招”绑在制度的绳上
(2014-06-10 07:35:22)
尽管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点招”,但记者调查得知,一些高校仍然会留出少量机动招生名额,对教职工子女、“校董”子女等实行特殊录取。“校董”是“点招”的另一受益者。在一些高校,每人每年给高校捐资便可成为“校董”,获得相应的“点招”指标。一企业主称,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这所高校捐100万,作为“回报”,每年学校招生时就会给一个“点招”指标。“这个名额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亲属用,也可以送给生意合作伙伴或有所求的官员。”(6月9日 新华网)
校董花钱就能换取“点招”名额,而这样的名额经过转手,或者通过加价的形式制造新的腐败,而这本身就是对招生制度的一个讽刺。“点招”属于“特招”的形式之一,为何将“特招”的窟窿开放,目的和原因在于当年的招录并没有符合既定条件和数额,还有就是故意给“某些人”预留的位置和名额。纵观这样的形形色色的事件,要真正将“特招”禁止,方法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特招”捆绑在制度的绳子上,让制度约束“特招”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特招”成为腐败的重灾区。
在“特招”的事件上,高校的角色充满了逐利的色彩,最终,“特招”就沦为拼关系和拼金钱的游戏。对于高校来说,制定的“特招”政策是否符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其所有流程是否公开,这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制度约束。而没有制度约束的话,更是需要从宏观层面加强法律规制,因为没有约束的“特招”必然会滋生各种腐败,而没有强制约束的“特招”更是腐败的温床。各个高校,如果“特招”的口子上,各个环节都是透明化的规章制度,都能够让所有人看得清楚明白,“特招”也就不会如此腐败,因为每个人都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暗箱操作”往往是“特招”的另外一个必杀技,也是其滋生腐败的必然环节。由于“特招”的关键就在于“特”字,而无论如何“特”都应该制度化与透明化,这样才能让“特”变得普通,也能够让附着在“特”上的权力公开化。如此以来,在高校“特招”的道路上,应该如何“特招”,流程应该如何,过程应该如何,结果公示如何,种种环节都公之于众,将“暗箱操作”抛诸脑后。“特招”就被捆绑在了制度的绳子上,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收受到制度的约束,也都会牵动每个人的视觉神经。
不过,这样的制度化“特招”的路并非一马平川,其要面对的乃是高校的阻力,尤其是高校在利益的诱导下,将“特招”指标演变成为一种权钱交易。而要将这样的状态真正改变,需要的并非高校自身的自洁行为,而是需要顶层的强制推进,一旦发现“特招”违规,必须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严惩,让高校不敢造次。(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