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灵魂文字当如是

文字是思想的结晶,直抵心灵深处的文字可以称之为灵魂文字。在这类文字里,人们能够感知文字背后的温度,体会到世间风情,触摸到自己的心跳。不过,如此文字并非多得。正因为如此,灵魂文字更显得珍贵。当葡萄牙作者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不安之书》(刘勇军译,中国文联出版社)进入阅读视线时,对于灵魂文字的感受更加深刻起来。从这些看似散乱的片段体中,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起来,却能完整地呈现一个人的灵魂。
名为《不安之书》,也曾被译为《惶然录》。在文字背后,作者的立场时有变化,而这种变化却恰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散发出来的气息。有时像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有时像是个个人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社会化的人;有时像是个贵族化的人,有时则成了平民化的人;有时像是个科学化的人,有时则成了信仰化的人。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和“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可惜的是,当他在世的时候却没有声名鹊起。而这样的遭遇同样是很多思想深刻人士的共同遭遇。在世的时候,人们阅读到这样的只言片语,以为是呓语;当多年过去,再次阅读,却忽然觉得直达我心。灵魂文字的魅力在斯,有着时空穿透力,而理解其文字也需要长久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文字,包罗万象的陈述,看似简单,却又深藏思维厚重感。从开始到现在,从零散到整合,阅读这样的文字,可以随时进入状态,又可以随时走出他所描绘的世界。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人对世间万物进行着深刻的思考,然后结晶成为珍珠般的文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与《不安之书》相似的文字,也许还有塞缪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和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只是《不安之书》还有着永远尚未完成的状态,它留下的空白成为永恒的思索,期待着阅读的人们进行填补,让这些灵魂文字不断完善,慢慢丰富阅读者的心灵世界。当然,更多的时候,对于这样的作者,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书籍有着不忍卒读的感慨。因为你生怕在阅读的时刻捕捉不到属于作者描绘的那个美丽新世界,更难以体会文字背后散发出来的深度和广度。(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