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解锁非要“活人被尿憋死”?
(2014-05-21 07:47:09)
标签:
杂谈 |
银行存折密码被锁定,持有存折的老人住院,意识不清,为取出老人存折里1万多元抚恤补助金,儿子、女儿和儿媳,几乎每天都要往银行跑。可是,无论是银行、公证处,还是法院,都无法确切做出回复。银行存折密码到底何时能改,怎么去改?(5月20日《东方今报》)
因为持卡人本人的原因不能到银行办理,从而导致的闹剧已经不是第一起。老人因为意识不清,家属将密码输错,按照道理说既然老人都如此,就该遵循着便民的原则,让委托人进行办理即可。可惜的是,制度就在那里;银行的傲慢与偏见就在那里。而让家属增加的不仅是时间的成本更是心理上的一肚子火。而这样的一幕难道不像是一出“活人被尿憋死”的闹剧吗?银行有自己的规定,但这样的规定是死的;而人却是活的,严格遵守制度没有错,能够讲求一个具体情况,能够将人们的成本降到最低呢?
凡事都有例外原则,对于银行存折密码被锁定,如何解锁来说。按照银行的规定是必须本人持身份证才能办理。这样的一条规定无疑是死的,而如果出现特殊例外的情况怎么办?比如人意识不清,比如人已经死了。难道要让死人来办理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例外原则的要求就是在制度规定之外需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既然老人已经意识不清,这就是特殊情况,而面对特殊情况就不能继续将死的制度搬出来,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能够让家属尽快办理密码解锁为首要目的,一切都成为次要的事情,因为家属意识不清楚有着各种诊断证明。
可惜,让我们看到是不是这样的例外原则,而是“活人别尿憋死”闹剧。当家属去公证处,去法院,一路走来,其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陡增。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银行执行的刚性制度导致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而这样的刚性制度背后更是垄断导致的傲慢与偏见。试想,对于银行的服务来说,假如其服务乃是由消费者决定的,那么其傲慢与偏见自然就会慢慢消失。但是,我们难以看到这样的变化,所以,当银行密码被锁定的时候就只能这样被折腾。“活人被尿憋死”的闹剧根源在于银行的垄断导致的服务的恶劣,而并非制度的错。
密码解锁这原本是件简单且容易的事情,却因为横亘其间的制度,非人性化的操作,诸多因素让消费者的成本增加,活生生上演一出“活人被尿憋死”的闹剧。而这皆是因为其垄断地位演变而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仅仅一起两起难以奏效,而需要从竞争的引入做起。(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