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监管将后患无穷

标签:
杂谈 |
一方面,赞成的人会觉得美国经济能够腾飞,美联储以及他的作用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反对者也更是直指问题的要害之处,那就是随着格林斯潘退出之后,转眼就来到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所以,当面对莫衷一是的结论的时候,格林斯潘本人似乎不应该保持沉默,他应该站出来,将自己政策的来龙去脉与实际效果跟公众提供一个交代,打破公众对其的质疑。所以,《动荡的世界》一书应该视作格林斯坦本人对于所有问题的正面回应,我们也不妨平心静气,聆听其对经济的看法,越是客观越能够抵达事情的本来面目。
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其经济杠杆的作用毋庸置疑。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涉及到美联储的参与,而作者的核心讨论的问题聚焦于“我为何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上,因为这次的经济危机影响深远。但这样的问题,也成为一直横亘在格林斯潘脑海的巨大问号。格林斯潘是美国经济名副其实的“大人物”,为何没有能够成功预测,反而让经济出现如此大的崩溃,质疑的声音指向他一个人的时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然而,在《动荡的世界》中,他声称:在这场经济危机发生前,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已有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能够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不难看出,过度迷信金融监管体系同样会误入歧途。
当然,对于这场经济危机,并非仅仅美联储精密的预测机制没能预见风险,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模型也同样失效。对此,格林斯潘的解释是绝大部分风险模型是根据过去25年观察而建立的,而即使用基于过去50年大量数据整合而成的精密模型,也无法预测出这场危机。他认为预测失败的主因之一是充斥着美国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因素”没有被纳入模型。他于是引用前花旗CEO查尔斯·普林斯的名言就是,“只要音乐没停,你就得接着跳舞。”道理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犹如“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性质一样,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测本身也是经济运行的一部分,所以能够100%进行预测的几率基本上属于微乎其微。
既然他将没有能够预测到经济危机归结为“非理性因素”,这就跟经典经济学家将经济体中的每个人假想成为完全理性产生了背离。而对于格林斯潘来说,他所指的非理性因素类同于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动物精神”。而这样的一种“动物精神”,简而言之就是那种动物性的没有被社会化的非理性的集合。他在书中写道:“通过多年来仔细研究严重经济危机下‘动物精神’的表现,我开始相信人们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尤其是在极端经济压力下,这种行为是可量化的,应该把它融入到经济预测和决策制定中。”不过,这样的解释也仅仅是作为“大人物”的格林斯潘试图解释自己失误的一种尝试,到底是不是如此,仍旧需要经济实践的检测。
不过,《动荡的世界》已经为所有对2008年经济危机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经济分析模型,而这样的视角和分析模型的提出者还是曾经大名鼎鼎的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的格林斯潘。无论如何,都有所期待也有会有所收获,跟着大师的思维来一个经济头脑的风暴,也是一种思维乐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