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闭门造车”实乃自取灭亡
(2013-10-26 08:14:22)
标签:
杂谈 |
本报24日7版刊发的《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经本报进一步多方核实系假新闻。穆棱市公安局证实,此案件是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息。记者虽要求韦洪基协助拍摄案件当事人照片,但没有能够深入当地详细采访,为此,我们诚恳地向广大读者致歉。(10月25日《黑龙江晨报》)
昨天的这则新闻被证明是虚假报道,在长叹一口气之后还有更多思考。老汉开房遇见的竟然是儿媳,这多么像一个故事。即使两人的聊天工具中竟然不知道对方是谁?在互发照片之后,竟然没有认出是谁?而恰好被儿子遇见,这样怎么看都像是一出无巧不成书的编造故事。但由于新闻来源的具体的报纸,也就少了很多顾虑。同时,对于很多新闻评论的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一则新闻应该也能够引发无数的评论点,各种指责一起来,大骂这个社会道德低下。但是,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新闻是真的才是基础,如果是一则假新闻就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浪费时间。
其实,在现代的纸媒传播的过程中压力重重的必然的,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于是,如何捕捉公众的眼球,成为各个纸媒角逐的焦点。而这样的角逐出现一个致命的伤痛,那就是很多记者并非真正抵达现场就开始采编新闻,而与之相伴而生的乃是通讯员制度的兴起。一般来说,通讯员成为新闻的主要提供者,负责的记者会到现场核实情况,而更多不负责的记者只负责署名。《黑龙江晨报》的这则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未经核实的情况,草草刊登出来,记者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报纸也应该有相应的连带责任。因为任何一则新闻的刊载并非经过记者的程序,有无数的程序都存在着漏洞,而记者的“闭门造车”乃是根源。
之所以存在虚假新闻的源源不断,根源在于纸媒市场的竞争激烈。如何能够吸引眼球,如何能够增加发行量,如何能够在网络媒体兴旺发达的空隙中生存,这些课题都是纸媒应该思考的。而我们翻阅那些虚假新闻的时候,人们的眼球之所以被吸引,还在于整个社会缺乏这样的素质,比如深圳女孩喂拾荒老人。但是,竞争的激烈只是一种现状,如何在现状中脱颖而出依靠的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报道,否则,只能自取灭亡。因为新闻的生命力就是客观真实,再加上第一时间的效率。否则,依靠虚假的新闻吸引眼球,闭门造车的方式炮制新闻,面对纸媒的命运只有一条,那就是穷途末路。
新闻的“闭门造车”完成的只是一次“狼来了”的虚晃一枪,伤害的却是广大读者,更是对报纸本身的一种极大讽刺。对此,《黑龙江晨报》编辑部刊发了致歉信,这一点无疑也是挽回荣誉的举措,本身值得肯定。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关键是如此“闭门造车”的炮制不成不能成为新闻界的一种“潜规则”,否则,距离死亡将为时不晚了。(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