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月15日,陈静正在杭州出差,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称她家中的女儿和婆婆出了车祸,女儿当场就走了。心急如焚的她急于从杭州赶回长沙,但等到她赶到机场时,已经错过了最后一班从杭州直飞长沙的班机。绝望无助之际,机场叫回了已经准备起飞的班机,重新搭上了陈静,让她能第一时间赶回长沙。(9月22日《钱江晚报》)
陈静是幸运的,因为飞机因为她的“特别”而返航而让她在最后一班航班中回到长沙。但是,对于飞机返航也应该确保“安全第一”原则,毕竟对于航班来说有着既定的航线,在既定的航线上又有着固定的时间段。如果返航的话,必须确保不能与其他航班发生实际冲突。另外,对于返航来说,必须征集到乘客的同意。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特别的返航给特别的你”才是一个最好的诠释以人为本的范本。否则,就容易陷入舆论的怪圈中,比如谴责浪费乘客的时间等等。
每一个航班在实际的飞行中都有着既定的规则约束,天气因素、时间因素等都受到限制。而在规定的时间内起飞乃是必须的规定。但凡事都会有“例外原则”,即在正常的规则之内的特殊情况。对于航班来说,无论是飞行过程中还是起飞之前都会有不可抗力或者人为的特殊情况,这些都属于“例外原则”。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必须特殊对待。比如在2月12日,从厦门到北京的南航CZ378航班刚起飞不久,一个5岁的小女孩就突然发病,无法呼吸并有休克症状。最终航班决定返航,大多数乘客也同意返航。不得不说,为了一个孩子的生命而返航是一次伟大的壮举,更是对“例外原则”的最好诠释。
在这次为陈静返航的过程中,同样显示出各种“特别”,即从航班的时间上因为班次很少且在时间上不会冲突,这就保证了返航之后再次起飞的安全。同时,在飞机尚未起飞的过程中返航尽管浪费能耗但能够为一名“特殊”的乘客实现心愿,值得称赞。当然,这样的返航最好在征得乘客同意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就能够为“以人为本”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不至于引起更多的非议和争端。更为可贵的应该是,在这次的返航事件中,航空公司站在了乘客的角度上,真正为乘客着想,因为这名乘客不是因为明星的身份,更不是因为特权的身份。
当然,在公众为这次返航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也应该警惕新的情况。那就是“特别”的返航到底应该有多么“特别”才能返航,这应该需要制度的支撑并需要细则的护航。否则,这样的“特别”容易成为一种特权,甚至成为一些没事找事的乘客故意享受的借口,假如出现这种情况的话,“特别”不仅丧失了意义,还走到了其反面,非但不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却成为一种没有限制的权利滥用,影响到每一次航班的正常运行。(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