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观红楼梦几回
(2013-06-15 21:44: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视评论 |
《红楼梦》,没有阅读过书籍,却看过几遍1987版电视剧。或许已经度过了阅读如此巨著的年纪,唯有电视剧能够看出其中的点滴。当再一次奖其从头到尾看完一遍的时候,当初的感慨还是当初的感慨,当初的悸动还是当初的悸动。有人说,《红楼梦》是“阳痿文学的巅峰之作”,意思是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不过,从电视剧的版本看,确实如此。但作者和导演,描写和塑造的应该就是女子吧,用女子的形象来反衬男子的龌龊。
林黛玉和贾宝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是两对看似不经意又刻意的组合,两对组合中都有一个字重合。说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不算虚,但他们最多也就是心灵相通的,如果让男人们选择一生的那个人,到底该做出哪种选择?林黛玉的形象有些刻薄,但是真性情的流露。薛宝钗的形象是现实的,通晓现实社会的一切,圆通而有些世俗。于是,有的人说,恋爱的过程选择林黛玉,结婚的过程选择薛宝钗这样的。但是,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仅仅从中能够读出一些观点和影子,你觉得好就多看几遍,你觉得不好就直接不看。总之,她俩就是两个极端,两个形象,一个现实,一个理想。
36集的电视剧,每个细节颇为雕琢。但是,个人的眼光,最喜欢的不过是第十二集“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据说,这一集的拍摄地是拙政园。为了营造这种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场景,竟然选择这样的地方,换做今天岂不是随便打造一个虚假的建筑即可吗?而经典的塑造便显得如此。而这一集的塑造最为成功的除了场景,就是那首《葬花吟》。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结束的时候,“花落人亡两不知”将花与人融为一体,花就是人,人就是花。而这一集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感正处于朦胧状态,犹如初恋的两人。
这部电视剧塑造了无数的女子的形象并相当成功。而那些并不起眼的都变得十分起眼。尤三姐的形象塑造的可谓成功,柳湘莲的退婚让她自刎于百花丛中。那一场景,天旋地转,悲从中来。柳湘莲有些悔不当初,但后悔总是没有药可以救的。柳湘莲的错误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他不该怀疑尤三姐,但其并不知道一切,于是酿造成为悲剧一幕。其实,古代还是现代,这是永恒的遗憾,尤其是恋人与恋人之间,全部知道永远不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可触摸的点,有些带进棺材里的秘密。所以,即使婚姻中的男女,也只是交集不是重合也不可能重合,即使觉得重合那也只是臆想。
司琪与潘又安又是一个悲剧,金钏的跳井更是悲剧。司琪的母亲不知道看见自己的女儿撞死在墙壁之上时候有何感想,一个女子可以选择如此决裂的方式,旁边的男人潘又安曾经偷情却又傻呆观之。男人啊男人,这个时候显得如此猥亵而不堪。为何不能上前挽救?当然,这都是剧本决定的,让男人变得如此不堪是剧本的错。但塑造出来的故事却着实让人感到悲戚无限。他们的故事在现实中也屡次上演,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们去追寻,而不是去横加指责,更不该妄加干涉,否则,悲剧重演,悔不当初。
当然,电视剧说的不过就是一个盛筵必散的到来。从秦可卿给王熙凤的托梦到元春给大家猜的灯谜,处处不掩饰这样的伏笔。尤其是官场的轮回和起伏更是人生另外一个衬托。贾雨村的起起落落,难道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浮浮沉沉的官场,盛筵必散的真理,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些都隐匿在《红楼梦》这部电视剧中,而电视剧尽管来自于书籍,但拍摄却依靠着红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贡献,为书籍的不足增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因果报应也贯穿在电视剧的首尾,这表现在刘姥姥的人物形象之上。她进大观园受到了一些小恩小惠,对于她来说却是天大的。于是,当大观园沦落的时候。她挽救了巧姐,让其免受灾难。当然,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如此巧的剧情只能出现的电视剧中,但也无不在诉说这个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实中,也无不是应该如此。徐志摩曾经有过这样的句子,对自己好一点,人生不过匆匆几十年;对周围的人好一点,你们来生不会再相见。(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