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大毕业生抢银行在于希望之灯破灭
(2013-04-13 12:14: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经过13个小时的侦办,昨日凌晨零时许,10日上午戴口罩持刀在工商银行行浦东张江支行营业厅实施抢劫的嫌犯万某被抓获。在万某的居住地,警方起获了他作案时穿戴的口罩、衣帽和作案用的刀具。令人惊讶的是,长相白净的万某居然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更不可思议的是,万某萌生抢劫的疯狂念头源于毕业后工作不理想及与女友分手。( 4月12日 新华网)
按理说,一个高校毕业生,只要不是很挑剔,找寻一个工作并非难事。只要自己积极努力,找个女子谈恋爱也非难事。但现实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操纵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上演着各种各样的闹剧,在这些闹剧中,我们窥见人间的姿态万千,同样也感受到各种压力之下的人们的遭遇是何等凄惨。新闻中的人,作为一个财大的毕业生,正是因为工作和感情的不顺利就开始自暴自弃,终于踏上抢银行的不归路。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指责这个学生的道德品质如何如何,更没有必要去追问高等教育缘何如此失败,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希望之灯破灭的时刻才会铤而走险才会走入极端中去不能自拔。
美国《生命》杂志曾经用过“生命所在,希望存焉”的句子,用来表达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有一线希望的意思。而胡适将其更改为“希望所在,生命存焉”,因为当时胡适看到两则关于年轻人自杀的事件感慨不已。其实,财大毕业生抢银行的例子同样可以说是“希望所在,生命存焉”的翻版,因为他感觉不到希望所在,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希望,所以才选择如此。如果说这是因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的话,那简直是大错特错,因为一个高校毕业生,基本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应该懂得,不会连抢劫银行是犯罪行为都不知道。恰恰相反,他正是因为知道这是犯罪行为才铤而走险的,就是不想过得好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希望之灯破灭的呢?如果说每个人都应该奋斗的话,社会尤其是应该给与每一个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机会平台,社会还应该给每个人提供透明的竞争机制和运作规则,让每一个人都存在着机会上的平等。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在毕业之后的起跑线上开始,但并非说机会的公平就直接指向结果的公平,每个人的禀赋都迥异,这表示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来。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要牢牢记住在这个过程中机会是不是公平的?如果机会本身就不公平,规则本身就不透明的话,当拼爹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时候,当关系比能力还重要的时候,人们失败有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错误,希望的破灭也只能指向社会的弊病。
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社会现实,财大毕业生之所以抢银行,表面上看是因为工作不顺利,情感不顺利。但是,从深层次上分析,作为一个山东籍的考生在财经大学毕业,应该不是一点能力都没有吧,缘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造成其希望磨灭的往往不是自己的不努力造成的而是由于社会本身的规则不透明和机会不公平导致的,而这也正在成为每一代青年人的伤痛。(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