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昨日,郑州大风。农科路(花园路至经三路段)两侧,要么是刚发芽的树木,要么就是树坑、干土和“横躺”在地上的白蜡树。在此做生意的老杨说:“三四天前,有人在这里挖树。”金水区绿化管理所业务科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响应郑州市创建森林城市的要求,同时,区政府要求每年要创建一两条精品街,因此,近日对农科路两侧树木进行了升级改造。“白蜡长得慢、易生虫、树头重易倒,银杏不存在这些问题,这就是更换成银杏的原因。”(4月9日《河南商报》)
白蜡换银杏,城市档次就提高了吗?如果如此简单,国内城市的档次岂不是都节节攀升,蹿升为国际大都市了吗?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这是借口。白蜡换成银杏,得到园林局的批复。那么,当初白蜡的种植是否正确呢?政策的朝令夕改,除了折腾人就是折腾树,如此一来,人与树都吃不消,落实到现实中,城市也在这短暂的更换树木的过程中煎熬。树木的迁移无疑也是个大工程,造成的灰尘,产生的噪音,对交通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作用。如此,城市档次就提高了吗?将城市档次寄托在树木身上的简单思维模式,无疑就是形式主义和滥觞。
城市的档次高低,最终应该落实在民生福祉的提升上。如果一个城市天天进行面子工程的扩建,政府办公楼巍峨挺拔,民生问题却不能改善。这样的城市没有档次可言。城市的档次必然是与环境依依相连的,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提升也会增加城市的档次。既然,郑州的白蜡已经种植四年之久,缘何突然间被更换,这样的急功近利的增加森林覆盖率无非就是通过突击的手法换取城市的名声。但是,通过这样的投机取巧换取的名声的城市档次都是存在极大泡沫的,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肥皂泡,一旦涉及到民生的核心问题,瞬间就会灰飞烟灭掉。
树木的多寡与城市档次有多大关系,乃是一个问题。一个城市幸福与否,档次高低与否,看的往往不是有多少树木,而是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如何,给城市增添了多少福利措施,这是表面上的内容。其次,城市环境到底如何,干净整洁程度如何,这也是公共物品的一部分,需要城市市容市政部门关注。最终,城市的档次需要市民和外界的评价最终决定,如果在市民的心中没有感觉城市档次的提升,那么,更换再多的树木也是徒劳的;如果外界对一座城市没有丝毫的感觉和感情,这个城市换成多么稀有的树木也是毫无意义的。
把城市档次寄托在树木上因为方便快捷,能够立竿见影,更能为财政的拨款提供借口。所以,总是百试不爽。今天,可以白蜡换成银杏;明天,可以银杏换成法桐;后天,说不定法桐又换回到白蜡上面。在这个不停的交换更替中,不仅能够生产出GDP来,还打着提升城市的档次,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