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墙挖砖”未沾文气先染俗气
(2013-04-08 08:09: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清明小长假三天,莫言旧居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人。游客中既有单纯去参观沾“文气”的,也不乏“抠墙皮、挖砖块”的。清明期间,在山东高密平安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莫言旧居沾“文气”。“清明节假期第一天人比较多,得有七八百人参观。今天人少点,到中午也来了100多人了,自从莫言获奖后,游人基本没断过。”6日下午,莫言二哥管谟欣说。( 4月7日 新华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其故乡便成为景点,其故居也成为旅游胜地。面对络绎不绝的来者,可谓慕名而来,慕着莫言的文学名声而来,如果瞻仰其故居的风土人情,从其著作中引发出现实的体验。这样,所谓的“沾文气”便由此而来。正如当下的追星族一样,追文学之风气总比追娱乐之俗气好,然而,如何追倒是一个学问。诸如“挖砖块”和“抠墙皮”这样的追风显然过犹不及,在未沾文气的时刻瞬间显得俗气十足,说白了,“抠墙挖砖”无非就是“到此一游”的翻版,是国人性格中没有完整训练的外露。
要沾文气,最根本的做法不是别的,乃是训练自身的文学气质。比如阅读莫言的著作,比如潜心写作。而希冀通过拜谒莫言故居这样的捷径,显然想得太简单。如果拜谒故居能够沾染文气,天底下的文气也太不值钱了,只要去名人故居瞻仰一番即可。而瞻仰也罢,如果破坏故居,抠墙挖砖,这显然是信奉了迷信的延续方式。名人故居,作为其生活创作的地方,并没有特殊的作用,只是因为名人的因素传递出历史的信息,而在拜谒故居的过程中,唯一能够达到的目的就是与古人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让精神在天地间往来。
莫言,还是一个在世的人。莫言故居,也是一个曾经的存在。对他的崇拜无非就是来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在未获得此奖之前,缘何没有人去莫言故居?可见,游客拜谒莫言故居乃是拜谒诺贝尔文学奖。可见,游客的心是世俗之极的,仅仅是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便另眼相看。其实,莫言故居无论获得诺奖与否都将是莫言故居。真正的崇拜不是破坏,而是从内心敬仰,不是抠墙皮和挖砖块,而是保护莫言故居完好无损,从现实看,游客们的心理是歪曲的是不纯洁的。
“抠墙挖砖”不是崇尚莫言的形式,反而是个人崇拜的俗气。对于,那些希冀因此沾文气的人们,还是赶紧歇歇吧!因为铁杵能够磨成针,木杵却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有用。材料不对,再在形式上沾文气也只能显得俗气十足。不从自身内心的素质练气,不从阅读别人的著作开始,仅仅瞻仰一下故居就想捷足先登文学的圣殿,是不是想得太过简单了呢?(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