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倒作者的考题还要戕害学生多久?
(2013-03-08 19:49:57)
标签:
陈应松雪夜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鸡生了个蛋,问蛋清为什么是透明的?有什么哲理?蛋的营养成分有几种?鸡哪知道啊?不要问我,童鞋们!”前日,得知大批中学生在微博上追问散文《雪夜》中写作意图、结构分析时,该文作者、湖北作家陈应松无奈回复。( 3月8日《楚天都市报》)
陈应松的感慨不无道理,这种无限解剖的方式将文本弄得支离破碎,不仅歪曲作者的意思,更是将学生们原本的独立思维压榨殆尽。语文阅读理解作为一种考察学生能力的一个题型,最关键的是不该有标准答案。因为语文的理解都是见仁见智的,何况是阅读理解,自然不会有标准的形式。更关键的是,这样的答案或者不是作者的意思。于是,在标准答案和作者的本意之间,到底应该遵循那一边呢?这着实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如果遵循标准的答案,无疑就歪曲了作者的意思,要是遵循作者的意思无疑就难以阅卷了。
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将文本无限解析的方式,首先戕害的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小学开始,老师们开始苦口婆心教育我们如何解析本文的意思,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而作者本人到底有没有那么深刻的意义却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这种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凝固化的方式在戕害学生的历史上留下无限遗毒,不仅丧失掉独立的能力,更是将学生的写作技能也一起消磨掉了。因为老师除了教育我们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还要我们按照某篇文章的方式去作文一篇。试问,这样的曲解之下的作文如何能够有情有景呢?多的或者只能是拼凑吧!
在这种将语文阅读理解解剖,连作者本人都被难倒。是谁之错?当作家王蒙数次做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成绩最好的一次也只有60分。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评价某年度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说:“面对着这份试卷,脑子里一片空白,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余杰、韩寒等人也曾称不会做用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从中可以看出,连作者本人都难倒的题目不是好题目,是教育主管部门主观意义的表达,其客观上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不善于思考的人,不具备独立思考的人,没有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思考的人。
笔者也曾经写过各种文体的文章,散文、随笔、评论都有所涉及。按照我的经验看,作者写作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有的时候是触景生情,有的时候仅仅是有感而发,更多的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意义在内。因为一篇文章的形成根本没有那么多刻意的铺设,如果有的话,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了,成为一种工具了。再者,作者本人的意念可能是稍纵即逝的,不需要刻意去模仿,有的时候更是毫无意义在内。只是,旁观者的眼中,横看成岭侧成峰,都能够读出不一样的意义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赞扬的思考方式,是独立的开始。如果不将这种开放式的思维模式灌输在学生的脑海,戕害的只能是他们。(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