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是重阳节里的“爱心道具”
(2012-10-24 17:33:08)
标签:
老人7次被洗脚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王传言
10月23日,合肥市老年公寓前后有4拨爱心人士来给老人们献爱心。重阳前后,献爱心活动突然井喷了,这家养老院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这样的献爱心,不少老人都说受不了。(10月24日 《江淮晨报》)
关心老人原本没有错,但将老人院视作可以定时表现爱心的场所,尤其是集中表示爱心的场所就有些过犹不及的味道了。被洗7次脚,谁都吃不消。加上这种集中爆发式的“献爱心”,俨然是将老人们当成重阳节里的“爱心道具”随意摆弄了。须知,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流水账式的“爱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细水长流”式的爱心,这种爱心不因为今天是重阳节就显得多,更不因为今天不是重阳节就显得少。如此简单的心愿而已。
然而,各种社会公益组织或者是政府部门为了表达所谓的“爱心”,彰显自身亲民的形象,往往会导演一幕一幕的闹剧。在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中有这样一幕:在老人院里的“桃姐”在迎接完一批志愿者的慰问之后,希望将他们带来的鲜花和水果留下。却被组织者拿走,理由是他们还要去另外一家老人院。戏里戏外的故事都有多少的相似之处,“组织者”还要去另外的老人院是事实,而老人们被不同的“组织者”献上“甜蜜的负担”也是现实,两种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老人们不堪其扰的重阳节,如果重阳节如此的话,他们本不愿意过。
对于老人们来说,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这样那样的节日所打破。在重阳节、学生社会实践时都会形成“井喷”式的“造访”,爱心由此泛滥成灾。对于老人们的爱心也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当第一次被洗脚的时候,老人们的感觉是最舒服的,但当被第7次洗脚的时候,估计已经成为负数了吧。这样的形式化“爱心”没有也罢,但年年如此的“爱心”只不过是没有满足献爱心者们自我标榜的工具罢了。这种将老人当成“爱心道具”的行为不仅不能起到爱心的结果,反而能够起到反作用,适得其反。
每当看见志愿者们在节日时刻去献爱心的时候,就会想到他们走之后老人们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如果将爱心局限于一个时间一件事情上,这本身说明爱心是大打折扣的;如果将那些需要爱心的人当成显摆自己的“道具”,那么,所谓的爱心便荡然无存了。真的没有想到,老人院的存在竟然还有着这样的价值,他们在关键的时间点里摆出这样的架势,向着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心善举。哎,如此爱心没有也罢,若没有这些多此一举的“爱心”,老人院里的来人们岂不是仍旧可以在平静中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