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言获奖值得举国躁动吗?

(2012-10-12 12:04: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文】王传言

2012年据说是世界末日,但莫言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作为首位中国国籍的作家来说意义重大,也是大姑娘出嫁——头一遭。对于莫言本人来说意义更加重大,犹如一贯低调的他在山东高密老家通过电视知道了自己得奖的消息一样。他说“得奖对作家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只是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去。”这是实话也应该是作为作家的本分。正如台湾作家李敖所言:作家不能靠灵感写作,妓女不能靠性欲接客。是自己的事情就应该努力做好。但是,国内的媒体以及其它的国人奈何陷入了一种集体的癔症之中,莫言获奖真的值得举国躁动吗?

这样的问句本身不是否定莫言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对于这位山东潍坊的老乡来说,他的作品我一本也没有看过,只是听过他的一次讲座,看过通过他的小说改编的两部电影《红高粱》和《暖》,舍此便没有别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按照孔丘老师的说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此不便评论莫言的作品,更是没有“资格”,只是考量整个事件背后的忧思,这犹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之后的国人表现,那简直就是疯掉了的感觉。相似的场景在昭示着什么呢?

首先,这是我们一贯“被代表”的思维延续。曾几何时,我们似乎已经忘记是自己是谁,因为经常被代表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选举权是有的,但我们不知道谁是候选人,对候选人根本不了解,同样所谓的代表也不知道选民是谁,该为谁服务。诚然,这是由于中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现实条件造成的,但是由于一贯如此,我们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譬如在奥运会中获得的金牌数量多寡,实际上与我们凡人关系几何呢?应该静下来详细思考一下啦,因为这样的结果只是被利用的棋子而已,为了别的人自己的身份被代表了很久很久,导致找不到北。

其次,这是我们精神缺失的现实表征。假如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是完美的,就不会有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他人身上的现象。正是因为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理想中,都找不到精神寄托的出口,在短暂的生命中只能依靠一个又一个的他者来完成生命的消耗。比如莫言获奖了,我们可以消解一阵子,比如刘翔夺冠了,我们又可以消解一阵子。消解的是自己的身体,消磨的却是精神本身。正如央视所提及的问题:你幸福吗?

最后,这是一群不良商家炒作的必然结果。在此,商家应该也包含着媒体。201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也是中国国籍的人,被斥为西方国家中心的产物。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法籍华人,同样也是被斥为政治工具。此时此刻,诺贝尔文学奖却摇身一变成了正义的化身,到底是诺奖本身在变化还是媒体举棋不定,飘忽不定呢?另外,诸如出版商也会兴风作浪,兴起一股“莫言热”。这些诸多的因素无疑都是莫言获奖举国躁动的必然因子。

其实,李宗盛的歌词最能表达真实的意思,“你我皆凡人,走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我们都是凡人一枚而已。也恰如胡适所言的“争你自己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言外之意很简单,凡是“举国”之事,多有“被代表”之嫌疑,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干自己的事情,如此而已,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那些宏大叙事兴趣盎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