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赵登用地下有知
(2012-05-15 08:01: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王传言
4个鲜活的生命,16个重伤病人仍旧在医院,这是一场悲剧,更悲剧的是事情的真相永远将不得重见天日,一个年仅26岁的生命,一个已经消失的生命,却要背负这么多的曲折与坎坷。5.10巧家县爆炸案的真相远远没有被揭开。(5月15日 中广网)
假如不是这起发生在云南省巧家县的“5.10”爆炸案,可能谁也不知道巧家县,更不会记得这样一个人——赵登用。而这个死后仍旧要被质疑是否是凶手的人,假如地下有知的话,应该是多么有话说。只是此刻,只能让别人去说话,自己却不能插嘴半句更不能为自己辩白,任凭媒体和村里的人说三道四,真相或者将永远埋藏在历史的深处岿然不动,而他却注定是要死不瞑目的,因为他生不逢时,死更不逢时。
从媒体报道上观看,5月14日《扬子晚报·手机报》报道,“爆炸案后,官方曾称嫌疑犯赵登用悲观厌世,有报复社会心理,但未提供相关证明。”从该报道中可以看出,匆匆得出的结论无论是“悲观厌世”还是“报复社会心理”都属于主观范畴的概念。到底何种标准属于悲观厌世,何种程度属于不悲观厌世并没有既定的界定。同样,何种程度叫做“报复社会心理”何种程度叫做“不报复社会心理”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模式,这些主观的结论出自官方的结论中实在是不应该,更为民众的质疑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这种结论本身就不具备颠扑不破的证据。
案件过去已经近一周的时间。5月14日《扬子晚报》转载人民网的报道称,赵登用的照片已经公布,并公布了记者调查的结果。这些“结果”无不是为了证实和为赵登用“悲观厌世”和“报复社会”做注脚。而媒体报道中,村人的反应和赵登用家人的反应却截然相反。官方和民间的说法也“冰火两重天”,在夹缝中的公众到底应该如何做出抉择呢?这持续的关注本身就表明爆炸案的结果将关系到公众情感因素,而最重要的是证据、证据还是证据,没有足够的证据就只能给赵登用贴上“嫌疑犯”的标签而不能确定其就是肇事者本人。
在中国文化中,死者为大,赵登用死后却依旧要遭受到这种被嫌疑的命运。其家人坚称赵登用没有与其他人的矛盾;其妻子也称丈夫很节约很顾家。而村人的反应却是“很可恶,动辄动手打人,没有朋友。”老师也说“没有人缘,没有一点礼貌”。不知道赵登用家人的说辞正确还是村人的说辞正确,这些都是来自于媒体的一线报道,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尚待这最终的定论出炉。只是,在爆炸案件之后,赵登用的家人都被警方带走,巧家县委宣传部的说法是“配合调查”。但,这个“配合调查”到底何处结束并不清楚,赵登用的家人会不会被“刑讯逼供”也未可知。
著名时评人张洪泉在一篇名为《“报复社会”四字须慎用》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是的,一个26岁的生命即使再悲观再厌世,也不至于炸死自己。而随着媒体的报道深入,关注的焦点似乎已经从原因上转移到肇事者是不是赵登用上,这种转向明显是有着错误价值取向的,因为到底赵登用死亡的原因应该才是案件的关键,到底是家园不保还是主观错误都已经不可知。毕竟,他已经是死亡者,是受害者,不能再让其受到“二次伤害”了,更不能让其当了“替罪羊”。
假如赵登用地下有知的话,他将会告诉公众哪个是真实的话,那些是扯淡的话,也能洗白自己的冤屈。但既然赵登用已经死去,无论他是不是肇事者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任何公布官方消息的时候都需要谨慎又谨慎,任何公布的时刻都需要用证据说话,而不是在未提供任何说明和证明的时候,动用诸如“悲观厌世”和“报复社会”的词汇,因为这些主观的结论永远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何况原本可以说话的本人已经死去,任何别人的辩白都将是苍白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