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时评这两年
(2012-05-02 17:15: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文】王传言
2010年5月,我开始正式操刀时评。前,皆是有感而发,尚未主动写。这次是真的,在写作的过程中,遇见过很多人,遇到过很多事。是这些人与事的交集让我不断前行,不断思考,不断汲取时评的精华和智慧,努力让自己写的文体不如别人说的那般脑残。不过,写时评到底是出于爱好,还或者是有着经济解决的冲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写时评得关注时事。记得第一篇正式的时评是写神医张悟本的行骗,名字为“神医张悟本的天上人间”,这个名字颇有标题党的嫌疑,因为那时,北京“天上人间”正被查封。网络发表是第一步,是网友介绍过的一个投稿软件,曰傻博士。看见自己的时评出现在网络上,这自然是鼓励写下去的理由。中国江西网、四川在线、荆楚网、大河网,这些都是没有什么门槛的,时而光明网,新华网,人民网,也会收录自己的时评,发表对于自己来说总是遥不可及,而自己写时评也多出于爱好的多,只是在不断写,不停写。关注点就是与正常思维差距较大的事情,值得评论的事情,只是就事论事。那刻,在西浦,也写过很多中外合作办学的鸟评论,竟然真的见诸于《法制日报》这样的国家级媒体,这实在是我想象不到的。
一直到看了中青报曹林编写的《时评写作十讲》,才明白,时评不仅在于评,更在于有没有附加值在内,是不是比别人知道得多。附加值,即时评内需要有从新闻中看不到的内容,否则,作为时评的新闻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假如知道的跟别人一样多,也是没有意思的。网络上,自然有些评论说“丑陋的时评界”,言外之意是,对于时评界来说,充斥着很多人,为了赚稿费而放低身段,鼓吹写出垃圾文字,当然这样的人有,但不能以偏概全。经历时评界两年来,阅读过很多人的文,看见过很多人的作品,有的确实精品。教育界中的熊丙琦就是一个例子,信力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然,余以为,更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者,刘洪波也是写作的杰出人物。在时评界,范子军,邓海建,邓子庆,晏扬,徐迅雷,乔志峰,张楠之,王传涛,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当然,文人相轻,这是一种病。对于时评人的文章,从报纸上读完的并不多。因为读完之后,感觉也没啥高潮或者益处。但人家毕竟发表了。这就是差距。而自己通过投稿软件和自己的投稿。开始渐渐见诸报端了。这两年以来,最牛逼的算《光明日报》上的一篇娱乐时评,而登上《大公报》的却是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时评文章。
写时评关键的实效性,即今天发生的新闻必须今天写完并投稿。否则,就过了时效性。但一味赶时效性往往会失去核心思想的缜密性。毕竟,时评是需要给读者增加知识含金量的行为,而非将新闻炒陈饭的过程。即假如新闻评论中仅仅是评论新闻本身或者说仅仅是作者对于某事件的认知和道德判断,此类时评便属于大路货色。而初写时评的人往往不能摆脱这样的干系,自己也未能免俗。
一稿多投。对于时评很多作者都如此。何况,法律上也并没有禁止一稿多投现象,尤其是新闻评论本身就属于新闻的范畴,试想,一则新闻在很多报纸发表有问题吗?毕竟是属于自己的原创。但按照行业规则,一个城市只投一家报纸。但不是著名作者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自己也是。往往总是一稿多投,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因为网络上是没有稿费的,也就无所谓了。但在一稿多投的过程中,会出现众多的邮箱地址错误的时刻,这同样需要进行及时纠正。
为什么要坚持写下去,这根本上在于成就感。即能看到自己的时评发表在网络,更是报纸上的时候。假如没有这样的激励措施,谁都没有毅力这样的坚持过程。同时,我一直坚持在搜狐、新浪、凤凰网的博客上进行及时更新。博客上的更新只是告诫别人自己才是原创的作者,避免文贼的出现。文贼的可恶在于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文贼也分为很多种。有的文贼很懒,连题目都不改直接发表,有的只是引用观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