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爸”可也,棍棒休矣!
(2012-04-07 15:04: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文】王传言
捆绑手臂、铁丝抽打、烟头烫手心、毛巾塞嘴,罚跪……在东莞经历了两个月的虐待,4岁女童小如(化名)最终惨死在父亲的棍棒教育下。5日上午,生父虐打四岁女童致其死亡一案在东莞法院开庭。庭审中,父亲徐文辉声泪俱下,坦诚自己曾经虐打女儿,但对于公诉人指控的“故意伤害”罪名拒不认罪,并坚称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她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本案未当庭宣判。( 4月7日 《羊城晚报》)
“狼爸”的出现可以拜萧百佑所赐,他被称之为“中国狼爸”因为其四个孩子有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而他就是棍棒教育的忠实拥护者。而实际上,现实中诸如徐文辉这样的事件或者不仅是孤例,当萧百佑号称自己的“天下最好的父亲”的时候,会都引起何种效应可想而知。而笔者所理解的“狼爸”且并非天然与棍棒联系,而是严厉、严格、严肃的代名词,这样的父亲真正能够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和榜样,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并且要真正远离棍棒式的虐待。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里,似乎与残酷的虐待教育总能寻找到蛛丝马迹,比如“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例子在古代的典籍中不胜枚举,也表明在中国的教育里固有存在着残酷的因子。又比如“严师出高徒”,这似乎是在给“狼爸”寻找理论支撑。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严可以,充当“狼爸”也可以,关键不能体罚和棍棒,因为这样的方式最容易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因子,导致逆反情绪,甚至同样会酿成极端的悲剧。
教育是塑造全面的人,促进人全面发展。著名的哲学家波特兰·罗素在其《幸福之路》中曾经对如何教育孩子进行过经典的描述,“对待孩子应该当做如何促进其成长,从幼小的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同样,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也在诉说着一个一个经典的故事,而爱却应该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它不仅可以形成孩子们包容、尊重、宽恕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健全孩子的心理状况,为进一步的成长做好基础和铺垫。
棍棒教育恰恰相反,它崇尚暴力,是一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错误,反而会越挫越远。因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重要的一环,如果家庭教育缺失的话将会直接导致人性格的缺失和人格的失败,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缺乏。总而言之,“狼爸”可也,棍棒休矣!否则,带给中国教育的将会只有更多的悲伤,留下更多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