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哥印象与印象冬哥
(2012-04-02 14:22: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文】王传言
2011年4月,我接到去外包的面试,这是第一次见到他。那次,面试完之后中午看见他在食堂就餐。后来,便知此乃是院长也。民间多称之为冬哥,于是便有了对其印象和印象中的模样。如今,他已经离开外包,回到原来的地方,三年之痒,开创之时,启新之际,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他离开,也如徐志摩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共事之交集不过半载耳,惟其如此,感念也多,点滴算起,也可称之为导师也。如前,偶遇周宏志时,始才有概念,导师并非仅仅局限于学术之上,乃在于生活之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面试之时,冬哥对我之发表文章貌似感兴趣有余,后知其开始于记者身份,后来,我写了一份类似于牢骚性质的信反映面试过程的点滴,他竟然回复并有幸进入学校。第一天,在他的办公室,漫漫谈了一个上午,他对我的警告之语是吝啬笔墨,免得贻人口实,对此我颇有感悟,在西浦之时便是由此导致。但很多时候,警告一回事,行动另外一回事,因为我记起了胡适经常说的,功不唐捐,此诚也。
冬哥作为院长,话很多。每次开会必须口若悬河。经常,我在思考如此连贯语气是如何炼成的呢?而字句之间的关联还如此贴切。他的话很多,却不是婆婆妈妈式的,总有其道理在。每逢开会,其总结之时,必然要洗耳恭听之,需做纪要者,这是一个人之风格。很久之后,始知其乃大连人也,想起,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来。在极端困顿的时刻,我曾步入其办公室希冀着一线希望开,尽管其未借,但却将此事当了一回事,如今想起,感念十分,感谢无限,如此院长,高高在上,岂能如此对之一个局外之人,已然超越了诸多的隔阂。友人言,其乃是在我身上窥见了其当初的影子,不知正确与否。
谈话的过程中,他悉数讲了自己的历程,如何工作,如何为人,如何发展。当学院的理念,诸如开放办学,用心做事,简单为人,被冠之以理念的时刻,有了飞跃,更有了文化气息。而这些,对于用心做事尤其体悟多多。初入时,债务多,电话烦,颇有无心恋战心,工作中,发言稿最劣,总结靠后,会议纪要其次,新闻尚可。他说,如此总结可用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言外之意,很简单,写得垃圾也。我细细观看,此乃真言也,于是,他又言,总结者,依据乃计划也,从计划始,从计划终,乃计划之达成也,真乃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冬哥此人太平易近人,少些权威,乃距离造成。开会完毕,他请吃饭于方洲邻里中心奥灶面,并大力说此面好云云,他讲了我第一篇发言稿的妙处,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弦外之音也尽显其中,那刻,真未想到其真的离开。后来,部门聚会,散伙饭,皆在百盛天地展开,前次,他放开唱了许多,那天是他的生日,我着实想起来郑智化《他的生日》来,据说,他的最爱歌曲是《穿过你黑发的我的手》,那天,《让我欢喜让我忧》《青梅竹马》等也成了他的曲目,当曲终人散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时分,恰好同行,先送他下车,再送我们回家。
新年之后,2012年的新春之际,便决定离开,回到了出发的地方,在他给全体人员的一封信中,没有离愁,没有不舍,没有别绪,还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终了,添上如来大连之些许客套话。但估计谁都懂得,三年之前的来,和三年之后的走,在来与走之间,感情些许是存在的,而对于这样的一所新型的高职院校的缔造之功乃不可没,因其对产业的熟知依然到达一定的高度,而高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依旧坚持下去,但他真的走了,却鲜有人记起,第一任执行院长,悄悄的走了,恰如你悄悄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