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周书灿
(2012-03-27 08:02:12)
标签:
周书灿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文】王传言
从张家港回苏州,到文星广场吃饭。路上见到一人遛着一只苏格兰牧羊犬。上前搭讪,没想到却是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后来得知其名叫做周书灿,现年只有45岁,南开大学博士,历经过四个工作单位。
那天的相遇,他跟我们竟然聊了一个多小时,从日薄西山到华灯初上。他讲了很多内容。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二十年目睹之学术界怪现状”。他操着标准的河南口音,新密人。初还以为其山东人。他的方向是古代史,尤其是夏商周历史。他说,如今招个学生真的比较难,而学生的状况真的让他哭笑不得,诸如大禹治水,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诸如毕业论文写出“唐代军事制度对汉代的影响”,他说这简直是没有常理了。
而学术界的怪现状还包括资格晋升等,苏州大学固定的所谓核心期刊内容等等。由于自己对于历史学不甚了解,对其所说的也不置可否。只是觉得此人有些似曾相识感觉。他列举很多研究史学,同时需要文学、哲学的例子,诸如王国维、陈寅恪等。同时,他对目前中南大学提拔22岁学生为正教授级研究员的做法表示首肯和赞许,毕竟是解决了世界级数学难题,很多院士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即使评个院士也不为过。
他还谈到如今苏大的研究生补贴制度,要导师给一部分钱。这将导师与学生之间直接利益化了。他说更喜欢招一些在职的研究生。更喜欢跨学科的研究生。要211毕业的学生等等。自然,对于他的这些话不能完全赞同。如本科毕业必须是211院校的学生才可以,本人因为不是211院校的就对此颇为反感,当初,貌似是2004年,《中国青年报》某变态的记者卧底我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对我校的考研生态进行了系列化的报道,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也表示不欢迎我校的毕业生,复旦大学也曾有如此表示。其实,这仅仅代表着过去,211,985与否都不表示未来会怎样。这是典型的歧视。
我是个有着深刻宿命论观点的人。当妻说让我要跟他联系联系的话时,我一下子想起周宏志的事件来。也是这样的偶遇,在翰林幼儿园旁边,他劝架劝到凌晨两点多,最终,我还去了他的秉创科技工作了两天就走了。觉得老对不住人家,毕竟是老总,竟然如此收场。同样,当到外包的时候,杨冬院长在,今又走了,这走自然与我无关,是合同期到了。但还是觉得有些诡异。有鉴于上述两件事情,暂时还是不与周书灿老师联系了,假如再见到,再说。
2012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