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传承,学生无责
(2012-01-16 15:18:57)
标签:
万建中北京方言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政协委员万建中提议,在公立幼儿园开设北京方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以保护北京独有的文化。微博发出后,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更有网友一时兴起,直接在评论中“秀”起老北京方言。( 1月16日 《京华时报》)
政协委员的提案应该本着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而不是在这样的小小问题上吹毛求疵。对于方言的传承关系到整个民族或者民俗语言的体系,要是将这样的一个简单的任务强加给学生们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们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尽管方言也可以看做是这样的一个科学文化的范畴,但是这样的一个范畴最多的应该是研究的问题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按照该委员的建议: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的教师,儿童每周上一节北京话的课程,鼓励北京人之间多用北京话交流。在义务教育中加入选学科目北京乡土地理,在各层次考试包括高考命题中,有意识地增加方言方面的题目。设立纯方言的电视台和广播台,用方言播新闻和天气预报。
试问:背景方言的教师从哪里来?这岂不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对于各地的方言频道和电视栏目。此前,广电总局曾针对各地电视台制作的方言栏目,提出限制播放令。语言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如果开设课程,专业老师的配备可能就是问题。另外,如果像学外语一样学方言,复习、考试可能变成学生的一种负担。保护各地乡土文化可以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的语言风俗的同质化是不可更改的趋势,“应该提倡讲普通话,方言可以用来做研究”。可见,方言传承,学生无责。要是将这样的方言传承的责任强制加在学生的身上,这就是投错了药方的行为。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方言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规律。很多地方的方言在渐渐消失,这是国际化的大趋势。尽管我们有的时候感到十足可惜。但是,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比如季羡林研究的梵文就是一个例子。如今,世界上谁还懂得呢?比如上海方言,苏州方言,这样的方言也都在渐渐式微中。归根结底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对于文化的保护过程,尽管有的地方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是,距离真正的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协委员的提案将方言提出来不能说没有意义,只能说这样的提案没有技术含量和实际水平。因为对于方言的传承来说,仅仅是一个民俗学意义的话题,过于专业的话题在政协会议上讲出来将会出现专业不同词汇不懂的尴尬境地。而企图将这样的传承工作交予教育的身上,显然更是找错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