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学生习作”贴上“徐悲鸿”的标签
(2011-09-18 08:36: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谁给“学生习作”贴上“徐悲鸿”的标签
文/王传言
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7280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当时还配有“徐悲鸿之子徐伯阳与画作合影”和“背书”。但近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研修班的部分学生联名声称,这幅油画是当年他们的习作。(9月17日 《扬子晚报》)
该油画到底是“学生习作”还是“徐悲鸿油画”?从徐伯阳的“背书”内容看,“此幅油画确系先父徐悲鸿的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遗作。”这“背书”的内容的真假值得商榷。即使内容是真的,难道就能铁口直断是徐悲鸿的油画吗?也不见得。从这一点看,徐伯阳是不是与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沆瀣一气就值得怀疑,但目前还不能断定该“背书”就是出自徐伯阳之手笔,假如是假的,那么,九歌拍卖便负有相关的责任,给公众一个解释。
鉴定一幅油画的真伪,需要专家鉴定。据著名画家陈丹青的说法,就这幅油画而言,他直言,连“伪作”都算不上。何谓“伪作”,即高度认真仿真的赝品,是认认真真仿制去骗人。而这幅画本身就是“20年代和80年代,江南小姐和北方丫头的区别。”可见,是常识缺失导致将“学生习作”贴上“徐悲鸿”标签的。而联名信也没有别的意思,不是为了打假,仅仅是为了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也是为了徐悲鸿老师的名声着想。
那么,在联名信和陈丹青老师的双重夹击之下,九歌拍卖公司到底作何想?其应该公众一个咋样的解释呢?7280万的天文数字与“学生习作”其实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在现实世界中就是总在上演这样的悲喜剧。诸如某商人制造汉代金缕玉衣,并请专家来鉴定估计后到银行骗取贷款数十亿元。人么禁不住怀疑,专家的鉴定到底怎么了?一个现实就是在鉴定的过程中专家与商家合谋乃是一种共赢的利益取舍。那么,在将“学生习作”贴上“徐悲鸿”标签拍卖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利益的合谋呢?利益合谋的主角又是谁呢?
主角之一无疑就是拍卖行,作为本次拍卖的公司九歌国家拍卖有限公司。那么,既然是徐悲鸿夫人保留的遗作,到底是如何流落到市场的?即关于徐悲鸿之长子的那份“背书”到底是真的还是伪造的就颇值得玩味。按照常理说,假如真的是自己父亲的作品,应该会晓得。假如不是父亲的作品,其应该不至于去制造假的“背书”而混淆视听娱乐大众。可见,在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难辞其咎的前提下,背后依旧隐藏着“背书”的真假问题。
将“学生习作”贴上“徐悲鸿”的标签,无疑是出自商业目的。但伤害的却是公众的感情以及名人的声誉。在市场经济甚嚣尘上的国度里,这样的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的底线,成为生长在市场经济机制上的一颗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