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晚报】藏地那片七彩云

标签:
在藏地苏羊香格里拉中甸杂谈 |
分类: 书籍评论 |
藏地那片七彩云
文/王传言
《在藏地》是一本日记体随笔,记录的是作者苏羊在香格里拉藏地普利藏文学校支教一年的点点滴滴。日记体书籍看过余杰的《香草山》,不过那是爱情体裁。《在藏地》却是随记式的体裁。这些关于支教的点点滴滴汇集和郁积在看过之后的心中久矣,便要寻找诉说的途径,对于作者没有更多的了解,对于书籍中记载的点滴也多是关于个人主观体验的部分。只是这样一年的“历险”真正称得上是奉献和志愿了吧!
谈起藏地,说到香格里拉,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以及其中描绘的美妙风光,从那以后云南的这个叫做中甸的地方便更名香格里拉。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那次采访一样,对于“为什么去支教?”人各言殊,而作者的回答却很简单,并没有那么多“目的”性的东西在。这样的回答让采访的人很是不解,尽管那些人以为或者是为了旅游或者是为了体验生活,总之,过于简单的回答总是会让人心生疑窦,觉得那样的回答不真实不发自内心世界,但更多的时候这样的回答之所以少却是因为现实世界被蒙灰的结果,难得,在藏地,还能有这样的回答,这样的一些人,在默默做着志愿者的活动,做着支教的点滴。
支教的生活从细节开始,无论是阿牛校长还是张乔阳都会给予多少的帮助。但是,支教的生活该最难的却是沉寂下去,探求心灵最深处的疑问:幸福到底是什么?当一个人面对着那些稚嫩的孩子的脸庞,他们求知的欲望是那么强烈,学校的条件却是那般寒酸的时候。对比之心油然而生,在对比之下,这样的一个从遥远的地方去的人会不会适应那里的一切就会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突然想到一句话,一件事情坚持一天很容易,坚持一年乃至数年难上加难。因为人往往是一个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动物,并且是没有耐性的动物。但是,在藏地,当你面临着贫瘠的地理环境,匮乏的物质条件,求知欲强的孩子们,你的内心应该是被打动了些什么。这应该叫做内心法则的触动吧!假如你不是从内心深处出发去真正希望帮助这些孩子的话,往往是事与愿违。
可以说,抛开一切去藏地支教一年委实是需要勇气的。也可以说,一本书或者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至少在发光,这样的光芒四射起来便会在天空中形成七色的云彩。世人皆知道香格里拉的美丽风光,却鲜有人了解那里藏区的孩子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也不会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尽管那里有着绮丽的风景。
《在藏地》看完了,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来自书之外的。那就是,人在物质面前和灵性面前,孰轻孰重。恰如序言所说,“在灵性的世界我们及他们把这种使‘一朵花’美丽的力量称之为‘无限’或者‘智慧’。在孩子那里,他们跟一朵花说话、跟一片树叶说话。这是一种真正的认识,可以帮助小孩子学会信任。”
支教的人,支教的事,在多年之后可能被人忘记。但是,他们自身的行动却在向着世人昭示一种理想和信念: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是应该互相帮助的。如约翰·多恩在诗中说,“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也只有这样的人多了,在藏地,才会有着七彩祥云渐渐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