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名单”远非治理拒载良药

(2011-06-30 16:55:57)
标签:

杂谈

“黑名单”远非治理拒载良药

王传言

的士拒载一律停运,影响恶劣的一律“逐出出租车行业”,建立的士劣质服务黑名单制。昨日,武汉市客管处相关人士表示,严打的士拒载的组合拳,将越打越紧。( 630日 《楚天都市报》)

不知为何,如今“黑名单”模式的治理在中国境内愈演愈烈,前有某政府部门要建“记者黑名单”,现有武汉出租车治理要建“黑名单”。武汉的做法在国内不是首先,诸如福州、西安、沈阳等城市在治理出租车乱象尤其是拒载的时候都曾使用过“黑名单”式的治理方式,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既然有前车之鉴,为何武汉市还是顶风而上呢?

道理很简单,这样的“黑名单”式治理无疑是一种短时间内能够立竿见影的治理。只要将那些拒载的出租车司机建立“黑名单”就会对整个城市的出租车起到一种杀鸡儆猴的作用。短时间内的震慑和警示能够短时间内缓解拒载现象的蔓延,但是,在长远意义上,这样的治理无疑是失败的。因为“黑名单”本身就是一种武断的手法,出租车一次或者几次犯错误就将其列入“黑名单”,这无异于一种“一棍子打死”的行径,根本不给改过的机会。对于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发展来说是有害无益的措施。

拒载是有多种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主班和副班分成不均的问题就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假如不存在主班和副班的问题就会将这样的问题再一定程度上解决。可见拒载背后乃是一种制度设计的缺失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机制的缺失问题。假如仅仅从惩罚上入手不但起不到一种积极的治理效果反而会想成一种行业的集体拒载现象。这是“黑名单”治理的一种最终结局。

由此可见,千万别将“黑名单”当成是治理出租车拒载的灵丹妙药。希望一“黑”就灵是不现实的。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乃是设计一种在利益分割上的合理机制,走一条聘用承包制的道路。不从利益上入手打不中治理出租车拒载的七寸,“黑名单”无疑是隔靴搔痒扬汤止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