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爱发牢骚已经成为一种毛病,甚至是臭毛病。这个是怎样养成的呢?
这要从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谈起。
第一,中国知识分子怎么活?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国家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读书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通过读书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通过读书建立社会地位。于是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种下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基因。比较世界各国知识分子,收益最大的一定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第二,中国知识分子怎么干?
中国知识分子改变命运三种方式,一是科举成绩。一旦科举取得成绩,叫登科,就取得了功名。意味着成功了。二是结交权贵。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主持考试的称为恩师,同时参加考试称为同门。这样可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三是厅对和表达。知识分子要改变命运,需要在皇帝、领导面前对答如流,得到领导的赏识。
第三,中国知识分子活得好要具备什么能力?
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独特活法和干法,造成了中国知识的独特三种能力:
一是考试能力。重视即时的表达。强大语言的瞬间的高效率的组织能力。重视文字的排列。这种能力最终演化成一种注重形式,强调结果的文化基因。二是结交能力。如果不能够培养自己的结交能力,知识分子是很难出头的。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能够结交同门,互相提携。这就形成了中国的独特结交方式,以诗会友,吟诗作画。这也是中国的独特的酒文化的起源。这一点在山东尤其明显。三是表达能力。中国知识分子改变命运往往是某一特殊场合的一种独特演讲。象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国历史上厅对,这都是中国知识分子展示能力最好的机会。
第四,发牢骚的基因形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一旦有机会表现一下,一定会抓住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现场,引人们注意。特别是引起上级或皇上的注意,强大的语言表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能力。在表达过程难免导致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言辞激烈,脱离实际的情况。这就形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讨好、夸大、极端的就是尖刻。
这种渴望找到明主,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得到赏识,成为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现实情况是能够在皇上面前表达自己的机会太少了,所谓的明主难求。因此,大部分人生活在苦闷之中。没机会表达。悲哀呀。于是形成了“心中万千丘壑,现实断壁耸立”郁郁不得志。这种郁闷的心情形成知识分子内心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来的就是爱发牢骚的模式。这个毛病在政治上有议政的好处,也有干政的缺点。不过在西方社会已经形成的议会,则是专门的议事机构。再加上新闻的渠道,发牢骚就少了。
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爱发牢骚的基本情形。

扫描二维码,关注李江涛商业模式创新订阅号,了解更多商业模式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