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在旅途》--chapter3.5-汉长城,哭了

(2013-01-07 00:47:26)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在旅途

    http://s12/mw690/82f1b0acgd2a204df894b&690

    较之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汉长城略显逊色,但其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历史意义也同样值得深究。
    玉门关汉长城与闻名中外的玉门关遗址毗邻。车子载着我们从玉门关遗址向汉长城遗址驶近。

   http://s16/mw690/82f1b0acg7b769a824a8f&690
   http://s11/mw690/82f1b0acg7b769b2bb3aa&690



    烈日下的汉长城,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无尽头的苍龙,横卧于沙漠瀚海的天地之间。我们走进遗址,细细端详: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巨变,历经2000年的风雨剥蚀、风沙掩埋与人为破坏,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的芦苇夹层。现存的汉长城,只有一段被铁栏杆围起来保护,其他的没有围栏,足见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因当地多砂砾、碎石,缺乏用于夯筑的黄土,智慧的古人因地制宜,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建筑方式: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稳固,又用芦苇作垫和土铺在每层之间。

   http://s12/mw690/82f1b0acgd2a2154bc49b&690


    风沙无情,历史无言。风雨剥蚀、风沙掩埋,已然使得汉长城面目全非,惟有那残迹犹存的遗址,在向人们诉说着汉塞的走向与历史。

   http://s3/mw690/82f1b0acg7b769c45ef72&690


    据史载,汉代长城修筑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当时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常侵犯河西一带,劫掠财粮牲畜,骚扰汉民农耕。为使边疆安宁,汉武帝多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西征。打败匈奴后,他开始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然后进行农业开发,紧接着在这里驻扎军队,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
    修筑长城以抗匈奴,是军事上的防御功用。到了汉武帝,这种功用走向了商贸。他不仅修缮秦城,而且新筑长城。长城工程规模的宏大,更远出秦皇长城之上。所筑河西长城、亭障、列城、烽燧,有力地阻止匈奴的进犯,也打通与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两千年前,中国的丝织品通过这条“丝绸之路”,经康居、安息、叙利亚而达于地中海沿岸各国。
    那么,当时长城工程规模有多宏大?
    有记载,玉门境内的汉代长城,全长70多公里,保存较完整的一段约20公里。最高部分有2.3米,最低部分只有0.3米。现存的汉长城,若以红柳层计算,最高部分有7层,最高处约2·5米,最厚处约4米,每层红柳厚约0·2米,砂石和土层最厚处约2米,红柳层上下有芨芨草,厚约0.1米,最顶部的积砂层厚约0.4米。它是河西走廊汉代长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之一。 
    古人在当时简陋的工具下,凭借着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这也反映了汉代文明的成熟走向:由军事需求延展到商贸意义。汉朝花如此大力气修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的西部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 也恰恰是“丝绸之路”,开辟了富国之道,中华文明走向了世界。
    我绕着围栏走了一圈。同伴问:你说,再过一千几百年,这里还存在不?那个时候还不会有人前来瞻仰、凭吊?我凝视着眼前的遗址,说:“就现在的破坏程度来看,再过一千几百年,恐怕已化成一堆黄土了。但即使化为乌有,这里作为文明古迹存在的意义是难以随着时间而消泯的。古迹的魅力,就在于历史赋予的意义。”
    但反观一个现象:人类面对古迹的消亡,表现得无能无力,却又往往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表现得无所敬畏。不合理开发,极大的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于是更多的古迹在人类无所敬畏和自我膨胀中,泯灭。
    恍惚间,我仿佛听到孤寂的汉长城在嘶哑地哭泣。
    曾经宏壮的汉长城,如今满目苍夷。苍老的身躯,体无完肤,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此让人心痛,让人老泪纵横。也许,它是真的累了,嘶哑了。又或许是见识过太多,太多。它,沉默了,不再言语。

   http://s11/mw690/82f1b0acgd2a21fb2173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