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在旅途》--chapter3.2-感悟莫高窟(敦煌)

(2012-10-21 23:03:55)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在旅途

   http://s9/mw690/82f1b0acgd2a398a84328&690

    抵达敦煌,第一件想做的事,便是到莫高窟作一次艺术的朝圣。相信这也是每个远赴敦煌的人想做的最为迫切的事。

   http://s5/mw690/82f1b0acgd2a39e5b8104&690

   http://s7/mw690/82f1b0acgd2a3b19ecf56&690

    早上,和几个在青旅认识的朋友一起拼车抵达了莫高窟。落车的地点距离正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沿着林荫大道行进。前方有些建筑,我们误以为到了莫高窟,结果上前一看--“敦煌研究院”。这个敦煌研究院在茫茫戈壁中,与莫高窟,相依相守。

   http://s15/mw690/82f1b0acgd2a3a28069ae&690


   http://s10/mw690/82f1b0acgd2a3a57cecc9&690

    不多久,看到了一块水泥石碑上写着:莫高窟。前方有个牌楼,不像是古老的建筑。匾额上的文字,从左往右:石室宝藏。也就是说,石窟里面藏有宝物。再往里走,还有个牌楼建筑,匾额上蓝底金字,写着:莫高窟。

   http://s13/mw690/82f1b0acg7b76c41dbeac&690

   http://s8/mw690/82f1b0acgd2a3ac3ec647&690

   http://s3/mw690/82f1b0acgd2a3af1d17a2&690

    莫高窟,又俗称“千佛洞”,可见其佛像数目之多。莫高窟仅现在发现的洞窟,就多达492个。这里是集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艺术宫殿,尤其是壁画艺术,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

   http://s4/mw690/82f1b0acgd2a3c15ab5e3&690

    心里一直疑惑着:这么多的洞窟和佛像壁画,在古代简陋的设备下,古人是如何开凿兴建的?
    后经考究得知,从山的崖面横向开凿石窟寺的做法,始于印度。中国的石窟寺最早起源于敦煌。而从石窟的数量和保存质量来看,敦煌堪称世界第一。据《李君修佛龛记》记载:石窟寺于“秦建元二年”,即366年起兴建。当时有个戒行清虚,执心恬静的沙门,名叫乐僔,看到对面金光闪闪,如现千佛,于是便在石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莫高窟每天对每个游客只开放8-9个洞窟,黄金假期开放洞窟数最多可达到15个。我们在讲解员的陪同下进入洞窟参观佛像。据了解得知,敦煌石窟艺术成就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了南北朝和唐宋艺术风格,又在不断接收,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历程,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佛教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其容量之大,以及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石窟,寺院都难以与之媲美的。

   http://s6/mw690/82f1b0acgd2a3b6dd2a25&690

   http://s4/mw690/82f1b0acgd2a3bb06b3e3&690

   http://s4/mw690/82f1b0acg7b76c62dd423&690
   “这个洞窟是第112窟,中唐时期的。” 讲解员把我们领到了第112窟。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我把目光投向了南壁:舞乐。
   “这是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舞乐图。舞者容貌姣美妩媚,左手高举琵琶反背身后,右手转向背后弹拨。这就是著名的“反手琵琶”。”讲解员耐心地为我们讲解。
    想不到,“反手琵琶”这种高超的技艺,在中唐时期就已经存在。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能真正掌握这种技艺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我在惊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在惋惜:到底还有多少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时代的冷漠与无声中,走向泯灭?在莫高窟这个巨大的建筑群里,又有多少文化得以传承?我无法估量。

    有些文明,我还没来得及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我就看到了它走向衰败。最后,它只留下一幅图或许一段文字,让后人思考。

   http://s11/mw690/82f1b0acgd2a3c54a354a&690

   http://s5/mw690/82f1b0acgd2a3c8ad5604&690

   http://s2/mw690/82f1b0acgd2a3ca7d3511&690

    “这个洞窟是中唐石窟,第158窟:涅槃窟。”  讲解员把我们带到第158窟参观。
    走进洞窟,我一下子被巨大的卧佛像震撼住了。我屏住呼吸,忽然间,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涌上心头。 站在巨大的佛像面前,面对封存了千年的艺术历史,除了惊叹古人的艺术造诣之高,我还能用什么言语来表达我此际内心的澎湃?这里凝聚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璀璨的艺术文明,更加是古代艺术家,工匠,以及数以万计劳动人民辛劳的结晶。
    “这尊就是涅槃佛。涅槃窟和禅窟的命名都是依据洞窟的功能而来的。在莫高窟,大型涅槃窟只有两座,这是其中的一座。”讲解员开始为我们讲解。
    “佛像后面有很多表情不一的佛像,你们可以仔细看看。再把头往上看,整个洞窟就像一个棺材,涅槃佛就像卧在里面。”讲解员一边向我们解说,一边用手上的电筒指着壁上的佛像,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壁画上。我顺着电筒发出光的方向看,原来佛像后面壁画上的表情真的各个不一。面对生死,有的弟子神情沮丧,表现出悲观状,有的则笑容依旧,表现出内心的豁达从容。
    我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思考着:佛法讲求看破,放下。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死,亦是生的开端。涅槃,然后重生。因此,从每个弟子看待生死一事上,也可以分辨出其佛法造诣的高低。

   http://s15/mw690/82f1b0acgd2a3d02fa63e&690

   http://s16/mw690/82f1b0acgd2a3d4024b5f&690

   http://s3/mw690/82f1b0acgd2a3d83bd982&690

    “这个是第275窟,北魏时期的。”讲解员把我们领到了第275窟参观。
    “这是交脚。”讲解员一边用手上的电筒照亮,一边给我们讲解。交脚,也就是盘腿而坐,在中国佛界,是很寻常的一种风格。一提到交脚,立马想到弥勒。弥勒佛,亦即我们所说的未来佛。我全神贯注地看着交脚弥勒:年代尽管久远,但从保存的程度来看,还算良好,色彩也鲜艳。弥勒手掌很大,雄厚有肉,让人感觉到佛祖的包容力。这样豁达开朗的形象,与佛祖普度众生的特征很相符。
    我站在交脚弥勒面前,静默。这里,虽然被封存了千百年,但封存不了艺术的曙光,封存不了无边的佛法,更加封存不了人们内心对艺术,对文明,对信仰的朝拜。
    我们走进了254窟。佛像下面的壁画,描绘的是“舍身饲虎”的场景。主题讲述的是释迦在其作为太子时,不惜舍身喂养饿虎的故事。画面已然发黑,无法清晰看到图壁画上的图像。
    讲解员说,过去有白罗斯人在洞窟里生活过一段时间。据说是俄国十月革命那几年时间里,有大量白俄罗斯人逃到新疆。被苏联红军赶走的白俄罗斯残部流亡到新疆,后被当时新疆省长杨增新接收,把他们安置到敦煌洞窟里。这些白俄罗斯人竟然在里面生火做饭,结果就把壁画熏黑了。
    听完讲解,内心悲痛万分。当年,就因为一些人的无知,而白白让外人糟蹋了世界级的瑰宝,实为国人之痛。后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得到世界的认可,这些洞窟经过非常大工程的修复,才恢复到现在的样子。国人终于认识到了莫高窟的艺术地位,但,觉悟得太晚。
    当我们参观参观藏经洞时,讲解员和我们讲述了国宝被外人用各种手法从国内捋走的事实。藏经洞是第17窟,在这个闻名的洞窟内,绝大部分的瑰宝已经落入了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手中。当我们醒悟过来时,美国来的一个考察团团长华尔纳又从这里剥走了不少壁画。就这样,藏经洞里数以万计的经书辗转落入了外人手中,四万多册经书啊!都落在了外人手上,留在国内的经书不足一万册!何其可悲,何其可叹!
    辞别莫高窟,我内心感慨万千:艺术无声,历史无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但人性的进步,却很缓慢。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以来,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的缘由。
    但当文明受到外来的侵略,当文化在自我的膨胀中走向衰落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面对?历史又会交给我们怎样的使命呢?
    文明啊,你可以璀璨,但切莫自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