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曦中抵达敦煌。生平第一次看到了戈壁。辽阔荒芜,人迹罕少。电线杆凄寂地站立在沙漠之中,上面零星挂着电线,隐约间透露出生活的气息。我顿时被这荒漠上的凄美景象打动,取出相机把眼前的一切拍下来。在戈壁中延伸着的柏油路,不时有“车影”飘过,惹得尘土飞扬。
习惯性的以为,看到的一片荒凉,是沙漠的景象。遇到了当地人后才知道,那还不是沙漠,而是戈壁。沙漠,是指沙粒很小的沙丘状地表。而这里附近一带多含小石子的沙砾荒原,称为“戈壁”,当地人也常称为“戈壁滩”。戈壁滩,戈壁滩,在大漠中,无海却有滩,大抵是因为大漠荒芜干旱,“寂寞沙洲冷”,于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一片心海之象,以此来慰藉内心的孤寂与不安,故有此称谓。
落脚的青旅位于敦煌市区沙洲市场附近。我坐在前往青年旅舍的车上,不停往外张望。沿途的荒原也并非全是沙砾,也有不少草丛散落在戈壁上,草长得越多,证明距离绿洲越近。
“这里不是不毛之地吗?”我好奇地问司机。
“这里虽然严重缺少,干旱,但也不全是不毛之地。有沙漠绿洲的地方,还是能长点吃的东西。”司机说着,指着远处,“你看,那儿就有。”
沙漠绿洲,那是行走沙漠的路人,饥渴交迫之时的救命之源。能找到绿洲,对于在沙漠上跋涉的旅人,是多大的慰藉啊!此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些景象:我想象自己是一位在沙漠上跋涉的旅人,迷失在荒芜的大漠。烈日在头顶上燃烧,连日来的跋涉,饥渴已经让我变得十分虚弱。就在我快要感到绝望的时候,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不远处的绿洲--那真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啊!
突然,我隐约听到一丝丝驼铃声,原来是在不远处的戈壁上有几头骆驼。我回过神来,问司机:“这里的骆驼是野生的还是自家养的?”
“这里是戈壁,很少会有骆驼的,就算有也是自家养的,不会有野生的在这。”司机笑着说。
“那哪里有骆驼可以骑丫?我想去玩一下,呵呵!”
“鸣沙山月牙泉,去了没?”
“那个呀,还没去呢,我今天才刚到敦煌这边。打算去的。那边骑骆驼贵吗?”
“先前啊,是40块骑一圈,后来鸣沙山越来越有名了,价格也就越涨越高。去年涨到了80块,今年可能要100块了。门票嘛,现在全价要120了,不过买最近的《读者》,后面有个优惠卡,可以打五折。”看来向司机打听情况还是蛮管用的。出门在外,路在口中,“情报”自然也在口中。
我望着这条数百年前古人走过的“丝绸之路”,感慨万千。当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从唐都长安到罗马之间的带有历史浪漫主义色彩的陆上通道。
一千三百多年前,三藏法师曾走过这条路,在烈日当空的大漠跋涉。茫茫戈壁,何其空寂,除了一望无际的荒芜,鲜有其他风景。然而,三藏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决心,排除万难,前往西域,最终取得真经。
一百三十多年前,曾抗击鸦片战争的林则徐,也踏过这条路前往新疆流放。我记起林则徐《塞外杂咏》里面的一首诗:“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满头白发的林则徐与山灵相对而笑:这头顶上的白发和山上的白雪一样,难以相抵消啊。不知道当年的林则徐,内心到底承受了多大的苦痛和无奈?世间上的是非成败,宦海里的浮沉得失,转头空,自古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唯有一笑置之吧。
“还没吃过我们这边的水果吧?”司机打断了我的浮想。
“没呢,有什么好介绍吗?”
“买水果嘛,千万不要在市场里面买,那里面的水果又贵又不好吃。要吃到正宗地道的水果,得到一些农家去,他们都是自己种自己吃,所以水果都比较大,也新鲜。”
“哇,那要上哪去找那种农家买啊?呵呵,我在这边可是人生路不熟吖。”
“呵呵,是不方便。他们都住得比较远。要是有几个朋友一起租车过去,那还不错。”
在和司机不知不觉的闲谈间,已经抵达了旅舍。在宿舍放下了行囊后,和同房的其他两个女孩一起到外面闲晃。
沙洲夜市和敦煌风情街几乎是连在一块。与大漠的荒芜空寂相比,晚上的沙洲夜市,热闹非凡,充满了繁华烟火。敦煌风情街,更是另一番景象。看来敦煌只是外表荒芜,内在却很丰盈,难怪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敦煌发烧友慕名而来。
在这个饱含繁华烟火的沙洲夜市,觅食。这里,一到夜晚就成了烧烤酒吧一条街。所以烤肉居多,烤羊肉,烤牛肉,烤鸡翅等。这里,也聚集了很多外国人。每到晚上,他们都聚在这里,一边喝啤酒,一边吃烧烤,一边聊天娱乐。所以这里的酒吧生意和烧烤生意做得忒火。
到了敦煌,怎么说也得尝试一下这边地道的小吃。烤肉串,酸牛奶,杏皮水,驴肉黄面,肉夹馍等都是敦煌这边比较有名的,既然一场来到,又怎么能错过?吃过烧烤,喝过酸牛奶,也尝了杏皮水,吃过了驴肉黄面和肉夹馍,大饱口福之后,自然应该移步到风情街感受一下敦煌的民俗风情。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骆驼自是功不可没的“功臣”,因此也成了敦煌的标志性纪念物。在风情街里,以骆驼为题材打造的手工艺品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一幅幅的沙漠骆驼木刻,展示着敦煌的历史。人们从历史中走过去,又在不断的回溯历史,以史为镜,照见前路。
行走在敦煌,总有一首诗在我耳畔回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出自《凉州词》的诗句,总是让人对“夜光杯”浮想联翩。要知道,用葡萄酿成美酒,在古代是具有异域情调的。在敦煌风情街,就可以找到诗中提到的夜光杯。只不过,与原本想象和理解的“夜光杯”有所出入。夜光杯,夜光杯,顾名思义,就是在夜里会发光的杯子。结果一探究竟,才发现原来先前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夜光杯”中的“夜光”并非指夜里发光,而是指能透光。
这里大有学问。关于“夜光杯”,一说是玉环,也有指当时非常珍贵的玻璃杯。现在生产的夜光杯原料为玉石,玉石种类繁多,但都有透明之处。这样,其透明的部分在黑暗的地方,在灯光或者月光的照射下,会反射出绚丽的光芒。
看来无处不是学问啊,“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非今日一见“夜光杯”的真面目,恐怕还一直蒙在鼓里不自解。
探究完“夜光杯”,也是时候踏上归程了。明天一早,继续我的“西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