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所主办,《花城》杂志、《作家》杂志、《诗歌月刊》杂志、《读诗》杂志等单位协办的“李森诗集《屋宇》研讨会”
,于2013年12月21至24日在云南腾冲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包括沈奇、张曙光、耿占春、李亚伟、雷平阳、潘洗尘、默默、张柠、敬文东、张桃洲、李笠、树才、黄梵、夏可君、余旸、王晓渔、颜炼军、张光昕、李海英、一行等在内,共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李森的诗集《屋宇》,众多诗人、批评家和学者畅所欲言,在西南边陲点燃了一把诗歌之火。
http://s4/mw690/002oFIwAgy6FD537Y6D23&690
http://s3/mw690/002oFIwAgy6FD5cY1Kqc2&690
部分与会人员在腾冲小空山景区合影
http://s3/mw690/002oFIwAgy6FD5smOUW42&690
部分与会诗人、评论家在腾冲和顺古镇
http://s2/mw690/002oFIwAgy6FD5I1Cnva1&690
诗人们在腾冲火山墙前
研讨会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段炳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张柠教授、《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先生、诗人默默分段主持。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保山市市长吴松向大会发来对诗歌充满敬意的致辞。在段炳昌和张柠主持的讨论阶段中,著名诗人张曙光、默默,批评家沈奇、敬文东、张桃洲、夏可君,以及青年学者王晓渔、张光昕等人分别进行了发言。下午的研讨会上,学术争鸣的气氛比上午更热烈,在这一环节中,著名诗人李亚伟、雷平阳,翻译家树才、李笠,批评家耿占春、余旸、颜炼军、李海英、一行等人都进行了发言。沈奇称李森具有罕见的文人气质,其写作合乎“内化现代,外师古典,融汇中西,再造传统”的诗学理念;张曙光称李森的诗“直逼诗的源头,这是诗的还乡”;李亚伟称赞李森“才气大,经得起挥霍”;耿占春在李森的诗中看到了两个层面,即“意识的痛苦”与“无意识的乐趣”,这两个层面的转换是其诗歌幸福感的秘密;同为云南诗人的雷平阳,则说他和李森的交集是“永远读他的诗歌,但老死不相往来”;树才表示自己为了参加这次的研讨会,提前二十天赶到大理……
会议上,参会人员就李森诗歌包含的一些重要诗学问题展开了探讨和争论。其中沈奇、李亚伟等人认为,李森的诗与地域性的“新乡土诗”、“自然诗”完全不同,体现了一种更高的诗歌抱负和气象;而黄梵、张曙光、夏可君、张桃洲、李骞等人则一致认为,李森的写作具有从《诗经》到白话新诗的汉语文学史转型的意义;王晓渔和沈奇认为,李森所构筑的“词与物的桃花源”并非避世之所,而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余旸和颜炼军等人则从当代诗歌如何回应现代性状况的角度,对李森未来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树才认为,句式是体现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而李森的诗歌在这一方面显得尤其卓尔不群。
从整场会议的讨论来看,参会人员给予了李森诗歌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李森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他因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所带来的才情、才识和才华,既气象高远,又生动率真,将华夏语言的造形能力与当代世界的生命经验融合在一起,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从《诗经》到新诗”的传递与转化,为当代诗坛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作为古典诗意与当代意识的完美结合,李森的诗为当代诗坛树立了一个标尺。
http://s3/mw690/002oFIwAgy6FD5RtjKq92&690
研讨会现场
http://s1/mw690/002oFIwAgy6FD5WBBe010&690
研讨会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http://s6/mw690/002oFIwAgy6FD63dvy505&690
诗人、翻译家树才在研讨会现场发言
http://s5/mw690/002oFIwAgy6FD6aSt3mb4&690著名评论家们
李森,云南腾冲人,现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诗品》杂志主编,“中华文艺复兴论坛”发起人之一,撒娇诗院荣誉院长。李森曾提出“建构与解构相互砥砺”的“形而中”的诗学理念,长期批判“美学的谎言”和学院派的概念化论文文体,近年来致力于复兴从《道德经》到《人间词话》的华夏诗性批评文体,并就“价值观写作”与“纯粹写作”进行了卓有见地的分析。李森的诗歌写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屋宇》一书收录了李森创作于2007至2012近六年间的两百余首诗作,曾荣获“美丽岛·第二届中国桂冠诗集奖”。
http://s13/mw690/002oFIwAgy6FD6i2pyI5c&690
诗人李森
http://s16/mw690/002oFIwAgy6FD6G5OQ75f&690
诗人李森和评论家沈奇
http://s5/mw690/002oFIwAgy6FD6OVJac04&690
诗人、翻译家树才与评论家张柠、诗人李森在腾冲银杏村
附诸家评论选萃:
读《李森诗选》,惊叹其早熟的心智与均衡的力道,似乎从一开始就出手不凡,而又始终不乏精彩,尤其是其诗思的澄明和语感的清通,以及对普泛事物的诗性“解读”,“解读”过程中知性的明澈与感性的幽敏,可谓与生俱来,让你分不清萌发与成熟的界限,一展开,就是秋云长天般的平远与清旷,潇潇洒洒,
磊磊落落,而清朗有致。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资深评论家沈奇
李森的诗美其韵而不失于俊迈,得其力而不失于温秀,得其意而不失于变化,得其清而不失于拘窘,得其筋而不失于粗放,得其骨而不失于旷达,得其肉而不失于大俗,得其气而不失于体格,得其法而不失于狂野。
——著名诗人默默
“李森的诗歌一直给我冲淡从容、张弛有度、讲究意蕴的印象,很有一点中国诗人的风度和气派。”
——著名诗人小海
《屋宇》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诗是轻逸的,也是凝重的;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或者说具有充分的现代因素,却又没有现代诗歌中习见的焦虑和沉重。诗中充满了喜悦,而这喜悦又是真实的,毫无造作之处,像孩子一样发自内心,但又不乏洞见。具有歌的特征,而又充满张力。
——黑龙江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张曙光
李森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了我们面前。他从容不迫,在诗中随手打开抒情的风景,随意打开抒情的岁月,率真、生动、自然、深沉。被李森描写的事物都显得是朴素和伟大的,哲学和土地、文化和情感,都向蓝天和生命故乡的大背景靠拢,我们一帮人生游客也感觉到了,这彩云的下面,确实生活着痛苦和幸福两位美人,我们在李森的诗句里进出,也常常感觉到有大自在大浪漫的微风吹拂着我们的灵魂。
——著名诗人李亚伟
李森教授既写作论著也写诗歌,论著是精耕细作的田地,诗歌是意识与感知中的荒野,李森所绘制的“屋宇”是一座宇宙苍穹,到处是不具名称的、野生的事物,没有分类、没有边界的存在,过分荒凉或过于繁茂,这就是语言的荒野,语言的自然状态。
——河南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耿占春
在我看来,李森的诗在诗歌类型上重塑了自然诗的新气象:即从存在的角度看待人与风物的关系,从风物的角度看待人与存在的关系。他的诗,对生活画面的描绘最终都会上升为对生存图景的一种把握。在当代诗人中,像李森这样,执着于描绘生活的气象的诗人,是极其罕见的。另一方面,从想象力的角度看,一旦诗人偏重于这样的表达方式,诗人的工作也就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作为诗人,李森更偏重于怎么才能把对风物的感兴推进到一种诗意的洞察。
——北京大学副教授、著名诗人臧棣
曾长时间浸淫于西方诗学的李森,终于将目光转向被遗忘多时的华夏传统:恢复事物的勃勃生机,将事物从现代性的压榨下解救出来,在诗中,将生机重新赋予万物。或许,这就是李森在深思熟虑之后,果断采取的诗歌策略——对生机、生气和生意的呈现,构成了要塞、堡垒和根据地。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敬文东
李森的诗歌写作打开了德勒兹所期待的那种不断漂移的千高原式块茎写作:让语词回到块茎,再次移动、生成,寻找新的节奏,迈着异常高大的步伐,在各个山峰之间阔步,推开语词层层幕帐的崭新空间。李森在云贵高原的写作,竟然让整个古典诗歌的语文全面复兴,这是那些高山深壑为他养成的开阔视野?还是万千自然元素变幻的丰富性驱使他的心灵与心智重开生面?抑或是原始的质朴与深厚的情愫让汉语重新生长?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著名批评家夏可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