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单元

(2014-09-29 22:09:00)
标签:

教育

人教版

分类: 教案

二数第1单元    长度单位

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  23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1、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2、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3、现在我们就用一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生1:5。生2:5半。

4、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5、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6、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1)请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认识直尺的刻度线、数字、大小格、字母CM的含义。

2)在尺子上找到:“0”,看它在尺子的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呢?(0在尺子的左端,说明刻度从这里开始)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 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用手指在直尺上量出1厘米,看看1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例45及练习一第345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米。

1、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1、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来量

2、量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  )端与“0”刻度对齐

3、拇指宽约1    图钉长约1    

由活动引起认知冲突,导入新知。

1、①比1厘米有多长。②估书的长和宽。③量书的长和宽。

2、找同学用直尺量黑板的长,教室门的高(抽两生量,余生观察体会)

3、听生汇报,抽生说说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厘米尺来量感觉怎样?

(引导学生体会用厘米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不便,那么说明还应该学习一个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揭示课题。)米用m表示。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1)、1米到底有多长呢??知道的同学请比一比。

2)、出示米尺,

告诉学生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3)引导学生认识米尺

4)、抽高个子和矮个子量一量,看身高一米到哪?两臂伸平,看1米到什么地方?

5)、闭上双眼,想一想1米的长度,想一想,1米到身体的什么部位。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1

抽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大黑板的宽,小黑板的长,小朋友双臂伸直,学生桌的长,麻将桌边长,教室门的宽)

今天我们学习了1米有这么长,昨天学习了1厘米有这么长。那么,1米和1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2、用米量实物的长度,了解1=100厘米

1)、合作操作,师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抽生用厘米尺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

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米尺,看看它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说明了什么?

2)、思考归纳,引导得出1=100厘米    5=   )厘米   7米呢?反过来200厘米=(  )    400厘米呢?

3、四人一组,轮流测量身高。测出老师的身高是160厘米。也可以说是1( )60( )。

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3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例67,练习一67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学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并能分辨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思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用直尺画限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手势表示1厘米和1米的长度。

2、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课桌高70(    )  教室长8(   )  

叔叔身高172(    )  黑板长4(  ) 

3、比大小

3米( 300厘米   4厘米( 4   70厘米( 1

50厘米(   8     31厘米(   13厘米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哪些图形吗?

抽生汇报,老师画在黑板上

师: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它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线段。

三、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出示图

  (2)引导学生观察,介绍这样的图形都叫线段。

(3)观察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2个端点。

4)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P5做一做第1

5)、①师任意在黑板点三个点,请同学用直尺将任意两个点连接 起来形成一个△,告诉学生△的每条边都是一条线段。②再出示4个点,将任意2个点连接,发现长方形的4条边是线段。③出示□,问:有几条线段?④找生活中的线段⑤量线段的长度:A、量黑板上的一条线段,说量的方法。B、量P5例题中的三条线段。

2、合作学习,探究线段的画法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说出它的名称,观察老师先画的什么?再画的什么?

    (先点两个点,叫端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

(2)、学生画线段,师巡查。抽生板演,评议谁的线段画得好,为什么呢

(3)讨论:仔细观察这些线段,他们有什么特点?

抽生汇报

师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出长度

(4)、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并指出它们的端点。

3、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1)、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同桌互说怎样画,老师演示画的方法。(找到“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打一个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起来。)

(2)、生独立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引导学生审题:画5厘米长的线段吗?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吗?到底是画多长的线段。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4)、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抽生板演。再汇报是怎样画的。

师巡查

练习:画一条9厘米长的线段。

四、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并学会了画线段。

 

 

 

第四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例8及练习一第8910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复习本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并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说出米、厘米之间的进率,还学了认识线段。

   2、用尺量物体的长度,一般情况下量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量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量物体时要把“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3、画线段:强调对准刻度。

二、填空。

11米=( )厘米  3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800厘米=(  )米     160厘米=(   )米(     )厘米

123厘米=(   )米(  )厘米       109厘米=(    )米(    )厘米

357厘米=(   )厘米            87厘米=(    )厘米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文具盒长约14           回形针长约3     

床宽约180              床长约2     

爷爷身高1  65   

餐桌宽约1   

3、比大小。

45厘米    1      10厘米    10     200厘米    2

150厘米     150厘米              1米+1    20

35厘米+1     130厘米

三、我是小医生。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四、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五、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条     )条        )条

六、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