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实新课标提升全素养

(2020-05-13 19:41:13)
分类: 教育


本文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2003期。


落实新课标  提升全素养

韩宝江

作者简介: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E-mailhbj_2000@126.com(北京,100036

[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为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新形势和新机遇。厘清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系,系统深入地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大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成为当下中小学校迫切的育人工作任务。为此,文章尝试提出了系列实施路径,为中小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出若干思路。

 [关键词]学校管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

 

一、核心素养

素养(competence)原本不是一个教育概念,而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一直在用的一个术语。它有很多理论取向,但没有一个独立的概念框架。competence有“能力、技能、才干、相当的资产”等含义,更适合译为胜任力或竞争力

素养一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通常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素养是超越具体学科内容的,难免存在窄化、虚化甚至虚无的可能性。素养是与特定情境相依存的,进入学校课程之后会被分解成具体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表现,势必会与整体素养的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割裂。如果针对具体知识、技能与表现进行评价,整体“素养”难以测量,而作为“核心”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都是相对抽象的概念性描述,在可测量的操作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正式公布后,“核心素养”成为大小会议、新老媒体、论文、课题中的热词。甚至有些习惯“起早”的学校声称已建构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框架体系,并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出了系列化课程。既然有“核心”素养,那么就应该还有“非核心”素养。如何关注“非核心”素养?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同吗?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是否会因为面面俱到而有违“核心”的本意?核心素养如何与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乃至学校管理变革等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应防止在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中把核心素养当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机械地落实。廓清核心素养的本质及其背后的旨趣,才可能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将从多个途径引导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目前的课程标准体现了“能力为重”的指导方针,重视工具性素养,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全面要求,但仍存在对素养缺乏明确界定、系统阐释,对跨学科素养相对忽视,所论述的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相脱离等问题。需要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对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衔接转化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尚有一段路程,在中高考仍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下,还有诸多艰巨的全面转化工作待研究落实,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此正拭目以待。

二、新课程标准

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新一版高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各科内容有了较大变化,框架体系也有不同程度的调整,理念跨越幅度较大。与2003年版课标重点强调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新课标在导向上做出了显著调整,即:强化“立德树人”,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突出“素养为本”的理念,既要关注外显功能,更要重视隐性品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

2003版高中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还将学科核心素养写入“课程性质”部分,坚持立德树人;强调发挥各学科的整体育人功能;新增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调整、实施建议的具体化等内容。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内容,给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阐释,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改革理念。各学科核心素养见表1

1  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名称

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英语

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物理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化学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生物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历史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地理

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政治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体育与健康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通用技术

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信息技术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艺术

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

音乐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美术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综观以上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出现了8次,“思维”出现了7次,“观念”“能力”出现了5次,“文化理解”“责任”出现了4次,“审美”“探究”出现了3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也是今后国家对高中学段学生的基本培养方向。注重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重视运用已知已学内容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强化迁移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未来负责任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彻底摈弃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庸俗观念,这些动态和调整应当引起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高度关注,顺应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充分提升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与合格建设者的需求。

当然,核心素养强调能力,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略,“双基”乃至“四基”有其存在的必然道理,因为所有的能力必须建立在足够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不存在脱离必要的基础知识支撑而悬在半空里的能力;同样,也不能完全排斥方法,虽然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俗语,但也不应否定和排斥采纳一些经过检验的有效路径和统筹方法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特定“方法”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有时需要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理念以追求创新或激发求异思维,这也并不是纯粹负面意义的“投机取巧”。

教育者应加深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核心素养是国际通行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具体培养目标和未来建设者的素质标准。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接受并将其融入日常学习和工作,逐步提升综合素质,增强适应未来的能力。要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新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敏锐地意识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系统的变革形势,领悟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摈弃那些落后的、庸俗的、定势的观念与模式。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推行至今,总有一些相对可靠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和代价,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科学、稳妥、务实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基础教育实施路径和模式,既要理性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杜绝盲目媚外、跟风式的“与国际接轨”。要提升对学科整体育人价值的认识,认识到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开设,都是基于国家对未成年人未来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不可偏废。要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警惕过早进行所谓“生涯规划”理念下的分流、分化行为,以免导致学生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基础知识结构,不利于未成年人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要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时代发展对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概念应进行清晰的辨识。一是“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侧重人类独立于自然的生存方式,因其涵盖面非常广泛而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二是“传统”,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世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而传统文化则指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三是“优秀”,其内涵可以理解为具有重要意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堪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内容积极向上的。它们以儒家文化为基石,并蓄诸子百家文化形态;从形式上来说,既有诗、词、曲、赋,也有音乐、戏剧、曲艺,还有国画、书法、建筑、雕刻等;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方式存在和延续着。

传统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自身也在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车轮不断发展变化,有丢弃也有创新,必然地被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因而难免存在消极要素甚至糟粕。传统文化史料极其丰富而精深,今天的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弘扬那些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部分,这对教育工作者的辨识取舍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有些学校开发了冠以传统文化类名目的校本课程及教材,组织了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古装表演活动;部分社会机构编写了针对中小学生的所谓传统文化系列读本,内容上却只是一些拼凑和选编,质量参差不齐,错讹之处多有。显然仅仅依靠这样的内容传承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也绝不仅仅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的几则章节片断。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挖掘课本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对教材篇目中载入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纵横拓展延伸。如交通工具,由古文中的“轼”可以延伸到对古代车辆其他构件的认识,由“裙裾”可推及古代不同朝代、不同款式服饰组成部分的名称;由“薨”可拓展到古代的丧葬文化、礼法规制等。持续这样的积累,必然会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大有收获。

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是很多学校已经在实践的方式。我国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寄寓着古圣先贤、先民们的美好心愿。如清明修禊,怀念先人,踏青赏春;仲秋月圆,祈盼家人团聚平安。几乎针对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大量古代优秀诗文佳制流传。另外,我国古代以农耕文化作为传统主体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以及二十四节气也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观察、总结、反思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

应重视针对社会热点的教学研讨活动,比如,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南京彭宇案的后续影响,医务工作者勇于对突发疾病的路人施救,行人或游客勇救落水人员,见义勇为人士设法施救高楼护窗卡住的孩童,巨额款物失而复得,社会车辆为执行抢救任务的救护车自动让道,等等。社会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百姓生活片断,其影响或正或负,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持续演绎,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学校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如各种形式的参观、展览、演出、影视、戏剧等。可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选取优秀作品甚至自编剧本编排话剧、校园情景剧等。以下是某高二学生参加学校戏剧社团并历经艰辛排练而成功公演后的心得体会。

有人觉得表演简单、难在背词,可体验过才知道,背词是最容易的。而表演难就难在“真听真看真感受”,难在让别人看不出来这是在演戏,让别人不觉得假,让观众觉得就是在看一群人正常的交流,在这些平常不过的交流中,又能鲜明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要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要用自己的方法诠释剧作者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要诠释这个人物本身,同时还要演出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如何将自己、角色、作者全部兼顾到并且演得精彩,我想这也是戏剧表演的困难之处吧。进入戏剧社团、进入剧组,是我、是我们对青春无悔的选择,这是即使若干年过去学校教给的知识都被遗忘了以后,一份永远也不可能忘掉的回忆。不管怎样,能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的青春,都是一个很完美的记忆,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个机会走上舞台,在全校面前展现我们的年华。

如果只是作为局外观众而没有这一段参与的亲身经历与磨砺,也许就不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与领悟。经历就是财富,所以要尽可能创造机会,参与、体验、探究,深入到传统文化的情境中去,才可能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从而在客观上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承。

学校应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特别是研学旅行活动。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小学校对集体外出研学活动非常重视,往往会先派人专程前往路线做充分考察,了解相关育人资源,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学习单,布置大量相应的学习任务,形成不同主题的多条精品研学(游学)线路,建立一整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保障安全的学校层面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这种兼具综合性、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研学实践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和内容,从学生的真实生活、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自身成长发展需要出发,把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或研究目标,让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多种方式的实践过程,以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并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培养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特别是培养和发展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促进心智更加健全地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增强,特别是经济建设领域成就突出。但同时,全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视相对不足,社会公共伦理道德方面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党的“十八大”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体系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凸显的问题而提出的,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引领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并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规范,覆盖着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应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加强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突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站位和格局,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拼搏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家长、教师要通力合作,突破针对未成年人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狭隘格局,坚信立志高远才能有所作为,强调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三观”,把个人发展和祖国、民族的未来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突出核心素养的落实,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加强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强调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建设,增强资源共建意识,探索信息技术革新,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宜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问题,反思教学工作,激发学习动力,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

 

 

本文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2003期。

 

 

作者信息: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电话13522644858    邮箱  hbj_2000@126.com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4号院北京教科院B416  邮编10003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