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纪的人喜欢回忆,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地方有一点点值得回忆回想的地方,所以回忆就变成了一种自我的享受和岁月的预留。实际上大部分回忆都不能完整完全的再现过去的点滴,回忆就变成了记忆的留存和回味。即使如此,回忆也是上年纪人喜欢做的事情。前面的路也许有点长,时不时回忆一下也是一种生活。当然,回忆本身还有经历的体现和自我的觉悟。达到这个程度是不容易的。投资证券市场以来,回忆包涵更多的记忆。
对于投资而言,思路决定态度。如果证券品种仅仅是一个工具,那么类似于电梯当然概念。借助工具可上可下。如果证券本身就是公司的实质,那么投资股票就是投资公司的未来。这就是本质的区别和态度的关键。就投资本身来说,没有谁对谁错,没有谁优谁劣。比如上文中提及的长江电力,在6.5元价格处,买进的投资者肯定有许多,那么涨到13元,卖出的投资者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是对的。涨到19元卖出的也是如此。暂时不卖的也是如此。关键是你的内心价格价值分析和评估。对于价值的分析判断决定了未来的交易。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投资者的股票价值分析的关键是估值的分析,到底是对是错呢?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单一市场问题。比如银行股票的投资,市盈率5倍,市净率0.8已经是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区间了,可是市场并没有立即上涨,甚至还在下跌。这是何故呢?第一,银行的业绩是否存在水分?第二,银行的不断补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三,银行是否存在系统风险?四,银行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否有缺陷?我们简单分析以上问题,实际上这四个问题正是银行股票长期低迷的关键所在。
从一般性历史数据看 经济周期和银行业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从长期投资周期看,银行股票确实属于周期性股票。并非一般行业分析提及的非周期。不过,从实际经济发展趋势看,银行股票应该属于弱周期比较恰当。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银行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历史包袱的承重,政策性贷款的负荷,结构性调整的风险,内部管理的压力等等,都是银行面临的确定性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中银行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对于目前的银行业,我个人有一个粗浅的认识,那就是未来几十年,银行发展的趋势基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银行的业绩在统一标准口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内部调整,但总体上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经济的本身弹性比较大,东西部差异,南北沟通,沿海开放,西部开发,都是经济的绝对动力。长期看经济发展速度和配置不会低于6%,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饱和度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过程中银行是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国有四大行的投资信贷方向正是经济的立体支柱。
第二,信贷管理的严格和面对中小微的灵活政策,可以对于银行发展起到作用。按照目前经济政策驱动,降低准备金之后,基本四大行今年业绩保持7%左右增长没有太大悬念。就对比过去三年数据,实际上农业银行的投资价值内在增加了至少15%,也可以说,农业银行未来业绩在2020年达到每股收益0.70元,净资产5.5元将成为可能。
第三,银行业特别是中国银行业的背后绝对的支持是国有资产,这一部分是不同于西方完全化的资本市场的。所以从这一角度说,国有四大行是不会出现严重金融危机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劳动和创造的结果。所以银行是经济成长的分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