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海峡两岸艺术之窗
海峡两岸艺术之窗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805积分
  • 博客访问:2,302
  • 关注人气:32
  • 获赠金笔:3
  • 赠出金笔:2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工艺】新时代少见的闽南老物:“葭苴”

(2018-01-18 13:07:02)

漳州有句俗话,“做乞食也要带葭苴(jiājū)”,意思是说,要想有收获,就得有付出,哪怕是当乞丐,也得带个装乞求所得东西的袋子。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对“葭苴”这个名称也许很陌生,甚至根本就没听过,更不知道是什么。


说起“葭苴”,老一辈闽南人再熟悉不过了。早些时候的生活中,并没有塑料袋,于是人们就将海里的草编织而成“葭苴”,当时的老百姓便是用其来装贮农产品或日常物品,“葭苴”成为闽南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外出时,人们背上了“葭苴”上街买菜;在家时,人们往“葭苴”里放农产品,待到天气晴好时,便将里面的农产品拿出来晾晒。按现在的话来说,“葭苴”还分不同的型号,每家每户购买“葭苴”时各取所需,大户人家常常买“最大号”的。若是主人较爱惜,定时清洗,一个“葭苴”可以使用很久。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4ZEXI0Re595Se54SC3RHNQia5VtMl949B2cibqVIo3A3pHq8g9ZwojFnSHiagrp84CxP9iaShCgtUYicuCsuEW5U92w/0?wx_fmt=jpeg


葭苴的历史悠久,是一种用席草编成的袋子,底为四方形,上为圆形,穿上麻绳,就可能背;把绳子结成十字兜在底下,就可以挑。以前的农村,家里盛物或者外出要带点东西,就用葭苴装。一些商贩也把商品装在葭苴里,摆在摊店售卖。用葭苴装米,放入锅里煮成“葭苴仔饭”,因米吸收了席草的芳香,煮出来的饭清香爽口。而一些人家担心孩子娇嫩不好养,就会举行个让孩子背葭苴的仪式,喻意命贱如乞丐,什么都好吃,不挑食。


葭苴的原料为席草,是一种多年生沼泽草本植物,茎直立,坚韧而有弹性。做葭苴时,把晒干的席草铺在石板上,人站在石碾子上,双手各拄一竹杆保持身体平衡,双脚前后挪动,石碾子便前后滚动,把席草反复碾压成薄条;把碾压后的薄条先编出方形的葭苴底,然后编成四个角,转折后编葭苴围;围编到所要的高度后,再编葭苴大沿;最后在大沿下再编出俗称“鳝鱼骨”的小沿,一个葭苴就做成了。如果在沿下穿上麻绳,就可以背在身上。葭苴可按需要编成大小不同规格,大的可装约50斤米,而专用于煮“葭苴仔饭”的小“饭包仔”只能装1斤米煮的饭。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4ZEXI0Re595Se54SC3RHNQia5VtMl949B7nuEy08u4WKbjtGUyU9LJNAqKjic8Vficf0MhKDQufUhk5puyxYcIQ7w/0?wx_fmt=jpeg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大寨村,历史上是做葭苴的专业村,许多孩子从小就学会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在生产队白天出工所赚工分不够日常生活所需,许多人就利用晚上时间编葭苴,以补贴家用。一个小“饭包仔”只卖七八分钱,大点的葭苴卖一二角钱不等,最大的卖5角钱,一晚上也就只能赚个一二角钱,虽然少,但也聊胜于无。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丰富了,用布、麻、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袋子,不但款式新颖,品种增多,价格降低,也更耐用。而用席草编的葭苴,几百年不变样,承重能力差,且容易发霉变质,使用寿命短,逐渐被淘汰。而且做葭苴费时费力,又卖不出好价钱,做的人日渐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停止做。


虽然葭苴作为盛物的实用性已不具优势,但作为传统的“葭苴仔饭”,却有可能使葭苴得到继续生存的机会,更有向外拓展的空间。如今讲究美食,讲究绿色食品,“葭苴仔饭”这一消失多年的本地饮食文化,如果加以改造,相信能够令食客一饱口福。而且,席草还可以编成各种用具,一些地方所做的草袋,款式与时俱进,时尚且环保,价格也不低。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4ZEXI0Re597KjSibfpibjOia8oxrWn33584Qh0YbZmoYeCHVVd8eNic0EN0a7HoUVDibZezbUvCIfcMRACTwqia2zckw/0?wx_fmt=jpeg


阅读(339)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