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关于专业”
(2014-01-12 08:35:15)
标签:
杂谈 |
1.的确,早早地给自己定下专业,必将局限自己的视野。毕竟,之所以选择美国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不用带着专业进大学,可以选各种各样的课程,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再决定以后要深入学习的方向。
2.没错,我的确是明白自己不喜欢什么,以此作为判断去寻找自己喜欢什么。不过这就像是选大学,你不可能每个都喜欢,而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大学也是做决策的重要条件。比如说,我很明确地告诉我爸妈,打死我都不会申请MIT。我给了MIT三次机会,每次都想爱上它,也是我偏偏就爱不上。于是申请的时候便没有浪费半点时间去申请自己不喜欢的大学。要不然自己到时候上了一所自己不喜欢的大学,而且又被困四年,真是浪费生命。
下面是我的回应:
1.选择在申请中写下“国际政治“(其实我大部分选择的是political
science),第一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方面的确很感兴趣,第二,且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让写申请文章容易很多。我可以说我对化学的热爱,或是文学,或是历史,但是我没有相关方面的课外活动,更没能有出彩的奖项。英语功底再好,也无法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证明我对这些的科目的确十分热爱(这就是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然而,在政治方面,我有许多可以写的地方:虽然学校提供的political
science的课程很有限,但是我依然把能选的相关课程都选了;我参加模联,还在很大型的模联会议上得了奖;我选择从中国转学到美国,是因为我想在一个更diverse的环境里,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去了藏南,懂得了尊重不同的perspective,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和被其影响当今政治......这些都是生动的例子,能够证明我不仅仅是有学业方面的兴趣,而且更加把这份兴趣带到了生活中去,主动地在这条路上不断发展不断学习。对其他科目,我很难有同等的丰富的素材可以进行描写(数学是第二选择,同样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个学科,也拥有做tutor,做math
center student assistant,参加各种math
club,帮助学校组织各种数学方面的义工活动等等的经历)。
2.在申请的时候写下自己有这方面的兴趣,不等于上了大学就一点要选这门专业。这完全不是在高考时填志愿。
3.上了大学,首先是要经过严格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然后才深入地去学习自己选择的专业。就算是上不是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而是一个political science
program,也都需要对历史、地理、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教育。political
science本身也有很多分支,可以是和历史有关,也有可能和数学建模有关。所以说,political
science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并不是一个一锤定音的死板的决定。
4.老妈的学生想学医,结果被分到了药,他们对此兴趣不高。他们不积极的态度的背后,还存在是他们没有被给予选择的原因。受各种因素所限制,他们没能够选择自己的热爱,却只能被分配到一个擦边的、事先毫无了解的专业,自然会不开心。然而我现在有着绝对的选择权:我选择political
science不是因为我别无其他选择,而是我认为这是我感兴趣的学科,也是我认为自己有潜力学好学精的学科。到时候不喜欢的,责任也是在自己,所以于老妈的学生对比起来,我的选择是我比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更负责任的原因。
5.老妈所说的”足够的视野和丰富的经验“,完全不需要在选择一些基础学科下才能拥有。我不明白这为什么和选择学政治有任何矛盾。
虽说我很肯定老妈远在太平洋那边无时无刻的牵挂,但是我认为她的一些担忧有时候会稍稍没有根据,或者是有一些根据,但是她的perspective被她作为母亲的身份所限制,只能看到担忧的理由。
希望这个回应,能够让父母们思考自己忧虑的根源。
说不定说到底,你们还是为某个星期六说好了却没有实现的电话,或是某次考砸了却没有告诉你们的成绩感到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