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GAP盖普解析:老师,他们凭什么进名校?

(2013-08-28 20:55:32)
分类: 他山之玉

转载地址:http://cacacat.hnidc.cn/GAP/zy6.html

从事培训和留学咨询行业8年,不止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蓓蓓老师,他或她凭什么进耶鲁?威廉姆斯?哥大?斯坦福?他们拿什么进名校?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以为,只要是学霸,只要考了托福117,SAT2300+,美国前十甚至前五的学校不是随便进吗?所以当去年长沙市的一个孩子以托福118,SAT2360的成绩最终录取了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的时候,多少人觉得不可思议,今年长沙很多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都在问我为什么那个女孩子没能进哈佛耶鲁。很抱歉,去年申请季我不在长沙,并不了解这个学生的情况,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标准化考试成绩作用很大,但学霸不等于TOP school,想进排名前5的学校,申请者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既实际又虚幻的东西。

 

       从05年开始成为新东方的托福阅读教师,07年初学习了上海新东方的经验,在湖南地区首创了SAT培训并担任阅读教师,历任国外考试部主管,前途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到12年从新东方辞职,湖南地区想出国读本科的绝大部分高中生都曾是我的学生或留学客户。这当中有些很棒很优秀的学生做了DIY申请,我作为旁观者观察他们的特点和申请结果。也有的学生,尤其是09年新高一的第一届精英计划,部分学生是我手把手的亲自操刀, 12年他们高中毕业时我手里的7个学生最后选择的就读的学校有一个耶鲁,一个圣母,一个伯克利,两个南加州,一个佐治亚理工,还有西储和加州圣地亚哥,要知道这些学生当中只有一个托福成绩在110以上,有的学生托福还不到100分,所以结果还算令人满意。过去教过的学生中我所了解的至少有一个普林斯顿,一个耶鲁,两个杜克,两个布朗,两个康奈尔,一个加州理工,还有杰出的文理学院如威廉姆斯,波莫纳,卡尔顿,斯沃斯莫尔,明德学院等。经常有家长或学生充满了疑惑和期待的的问我:蓓蓓老师,那些孩子凭借了什么进入了名校呢?

 

       其实所谓申请名校,名校和名校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以常青藤为例,哈佛耶鲁的申请难度就要比康奈尔布朗大很多,所以有时候我们说,想进藤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但真想进TOP 5,那就绝不是靠托福赛达高分就能做到的。

在我见过的为数不太多也不太少的申请到顶级TOP名校的学生中,发现他们普遍具有以下几个共性:有坚定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对某一方面有近乎偏执的坚持和追求,独立思考能力强受外界干扰较小,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最后才是标准化考试成绩优异。

 

       关于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中国2012年的留学人群已达到了41万,其中去美国读本科的学生数量大约在4万7千人左右,但在这近五万的留学生中,有多少人是有社会责任感和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的?我见过一个女生,立志要在物理届做出成就,推动科学的进步,最终录取了加州理工;还有一个男孩子,对微生物探索充满了向往和激情,最终去到了斯坦福;另一个女孩子,起先准备读历史再读法学院,做一名扶助弱势群体的公益律师,后来决定未来成为一名教授,用所有的力量影响更多的学生追求理想,最终去年成功的录取了耶鲁。中国人已经侈谈理想,谈论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成了不切实际和幼稚的代名词,可是没有了宏大的理想,又有什么真正值得穷尽一生之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最近大家都在狂热的崇拜Elon Musk,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也许他不会带领团队研制出时速堪比法拉利的电动车,更不会把赚到的全部资产投注在火箭发射和火星移民这样天方夜谭的目标上。诚然,哈佛耶鲁的毕业生也并没有个个成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有或曾经有改变世界的心。 成功申请耶鲁的那个姑娘,在回答耶鲁申请表中的问题——你为什么想申请耶鲁大学——中,用150的字数限制发自内心的说,因为想与那些优秀的,立志改变世界的人为伍。一般进大学只需要陈述目标,而进顶级名校需要表达的是理想。

 

       关于坚持和追求。我亲眼看到的和听说后求证得到肯定的故事有:某女生从高一开始每天120页以上关于美国立宪人权公民运动等专业书籍的阅读;某男生从小热爱乐高迷上了编程后来爱上数学,高中阶段平均每两个月自学一本大学数学教材;某男生养一种我叫不上来名字的小甲虫养了将近四年; 某热爱机械工程的女生,请注意是女生,每天背着家人半夜两点起床从地板下面拿出藏好的工具制作模型……进入名校后,历史阅读狂人在耶鲁大一选修的课程有历史、文学、哲学、拉丁文等等美国学生都不敢随意挑战的课程,所有科目都是A或A-,跻身最顶尖的2%学生之列;数学天才从大二起就跟随教授做研究成为RA 并被教授寄予厚望以后突破数学界顶级难题……坚持和追求不是为了获得录取的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目标和即便付出也甘之如饴的热情。

 

       关于独立思考和定位:我所见过的被顶级名校录取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有超出同龄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自身的准确评价,也许在某些其它方面他们会有点笨拙,但就思考而言,他们绝对有整合判断的能力和对自身优势的充分认知。他们不太会人云亦云,不太完全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比如有的孩子在新东方上课期间,某老师会来跟我说你看那谁谁怎么不听课在看其它的书。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逐渐了解到他们会选择性听课,自己不懂不会不太清楚的地方绝对高度集中注意力绝不放过,但对于他们已经完全能够驾驭并且运用自如的知识,则选择把时间调节给自己的兴趣。去年高中毕业的一个男孩子想学国际关系,所以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模拟联合国上,最后以100出头的托福和 2000出头的SAT录取了明德学院。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模联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参加过。但即便是同样的活动,大家从中获取的成长也是不同的。有个杰出的女生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社会活动,也是模联和支教,但是在写申请文书的时候,她会去思考模联这个活动为何存在?它的价值何在?最终她自己的分析是模联对于每个参与者都起到了教育意义,教育大家要换位思考,教育大家要利益共赢,教育大家要有坚持有妥协,教育大家在有争端的时候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调节。通过一整套文书,AO能够很清晰的了解这个申请者的思维深度和价值观,对申请者有直观清晰的定位,并衡量是否与学校的人才需求相匹配,而这一定是建立在申请者首先对自己有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的。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接触耶鲁小天后是在她高一那年10月份见到她的妈妈,一位非常有气质有教养的女性。她妈妈对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蓓蓓老师,CYY有进耶鲁的实力,请老师一定要相信她帮助她。这句话让我觉得震撼又感动,果然两年多以后,在共同的努力下,12月16 日早上我们刷耶鲁的查询系统刷出了

 

       Welcome to join Yale 2016ers和Congratulations!幸福那么突如其来又合情合理。

 

       关于标准化考试成绩:我之所以最后才谈到这一部分,就是想弱化现在的孩子们对刷分数的狂热。看看现在满地的托福赛达SSAT培训机构,真是感慨,中国孩子为自己设置了多么大的挑战和竞争!现在大家的出国留学热情高涨,但是名校录取人数并没有按比例递增。结果就是分母大了分子没变,每个人为了能挤进分子部分就要挑战考试分数极限。就以雅礼中学近10年考取耶鲁的三个学生为例,2005年的学生只有托福成绩,2008年的男生有108分的托福和2080的SAT,2012年的女生有117的托福和2350的SAT……看看香港的SAT考点,从最初的13个增加到25个到43个到67个到现在动用了亚洲博览馆做万人考场……中国学生之间的竞争早已白热化。而分数,只要到了一定的程度满足了条件,多几分少几分真的不太有所谓。既然托福考到了109就别非要追求119,语言能力跟智力无关,就算考了120满分也只能说明你英语好而不说明你是哈佛的菜;考到了2100也不用非得2300+,当然CR部分越高越好,因为critical reading本身考察的就是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英语水平。每年申请哈佛耶鲁的学生中,SAT满分者要被拒掉一半,为什么,就是因为高分不等于具备我上面提到的理想,责任感,定位,思维能力,坚持等等特质。每次看到做培训的老师昂扬的说来吧,我包你考高分进常青藤,我都想说别再误导了好吗?高分是好事,但不是录取名校的充分条件啊~前阵子不是还有篇文章广泛流传,一个曾经背过200篇范围做过四遍真题,SAT2230去年录取UCLA的学生被退学了,因为无法参与讨论,不会查资料写论文。当然,请别误会我,不是说英语考试就可以放弃了考什么熊样都没关系,那是申请学校的敲门砖,不达到最低要求还是没什么赢面的。而且,真正有志进入名校的孩子,还能搞不定英语考试吗?虽然我当了7年的阅读教师,但我实话实说,那些考117,119的牛逼学生,真不是我们教出来的,那是人家本身有实力,我们当老师的就别居功了。同样,那些只考了50、60分的学生和家长也别骂老师,这肯定跟自身学习态度大有关系。至于那些AP 什么的,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考,我支持,不过托福还没过关的孩子就要慎重了,去美国上大学,托福是必要条件,SAT是前60的必要条件,AP是锦上添花,咱先把那块锦织出来再添花吧。考得已经不错的孩子,你要想进名校就别在你那105以上的托福成绩上瞎折腾了,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的定位,名校要看的那些 ESSAY推荐信特殊才能志愿活动,你生活中的成长收获改变转折,用来表现上面那些特质的文书,你有思路了么?过去十七八年的生活该好好想想整理一下了。

 

       所以常常有带着傲人成绩的学生和家长来找我咨询留学申请,我想说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往往高三开学了)有点晚了,我不主张写一些虚伪的内容把孩子硬是推到顶级名校去,当然我也不一定有这能力,人和环境最好的是能够匹配,双方都舒服。那个耶鲁的孩子,其实没上大学以前生活得并不那么快乐,因为周围的环境不适合她,就像一条出生在淡水里的海鱼,没有孰优孰劣,就是待着不舒服,现在她到了海里,自然比较快乐。越早的去训练思维能力才越好,有时候能否进名校是要通过几年的时间打造的,而非一蹴而就。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觉得,想进名校,规划要趁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